在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引領下,綠色能源的開發與利用成為時代發展的關鍵。國網新源江西奉新抽水蓄能電站,這座坐落于山水之間的能源樞紐,肩負著優化區域能源結構、推動綠色發展的重任。中鐵十局建設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投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在這片土地上開啟了一段“向水而行”的奮斗征程。
國網新源江西奉新抽水蓄能電站是江西省“十四五”能源規劃的重點項目,意義重大。動態總投資76.39億元,裝機容量120萬千瓦,電站投運后每年可節約系統火電煤耗14.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28.6萬噸、二氧化硫0.19萬噸、氮氧化物0.07萬噸、煙塵0.09萬噸,能極大增強江西電網調節能力,促進新能源消納,推動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鐵十局承建的國網新源江西奉新抽水蓄能電站籌建期洞室及道路工程,作為電站建設的先行部分,至關重要。該工程總投資5.88億元,施工工期3年,施工道路長約22公里,涵蓋進廠交通洞、廠頂交通洞及附屬洞室、進場公路等項目。它是后續主體工程施工的基礎保障,為大型設備運輸、施工人員通行以及物資調配創造了必要條件,就像是搭建高樓的基石,決定了整個電站建設的進度。
項目建設負責人表示,“目前在建設的上下庫連接公路4號隧道,大部分洞身處于地下水位線以下,圍巖長期受水浸泡,核心土沒有自穩性,項目建設者不僅要與“水”展開生死博弈,更要在“豆腐渣”般的破碎帶中尋找生存空間,其難度系數遠超常規隧道工程。”圍巖在長期水浸下不斷軟化,傳統支護體系在此形同虛設,洞壁滲水每小時可達85立方米,施工團隊不得不與時間賽跑,常常存在掌子面支護強度未上來,施工如同在流沙中搭建積木,隨時可能發生變形坍塌。同時,隧道頻繁下穿破碎帶,地質條件復雜多變,每一次爆破和掘進都充滿了不確定性,施工難度和安全風險均達到了極高等級。
面對復雜的地質狀況,項目團隊充分發揮科技優勢,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全力攻克施工難題。工程部技術小組運用先進的數值模擬軟件,對不同施工方案進行模擬分析,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制定出最優施工策略。利用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為隧道施工安裝“透視眼”,提前探測前方地質狀況。通過超前小導管、超前錨桿等支護手段,對軟弱圍巖進行加固,確保施工安全。例如,在上下庫連接公路6號隧道施工中,利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隧道輪廓進行實時監測,及時發現并處理施工偏差,保障了施工質量和進度。這些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提高了施工效率,還降低了施工風險,為項目的順利推進提供了有力支持。
隨著項目的持續推進,江西奉新抽水蓄能電站將成為江西能源領域的重要支撐,為區域經濟發展和能源轉型注入強大動力。中鐵十局五公司將繼續秉持工匠精神,嚴守質量、安全和環保底線,持續優化施工方案,加強精細化管理,確保項目高質量交付,為南昌市綠色能源建設事業書寫更加輝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