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氫能是指利用海洋資源(如海水、海上可再生能源等)生產、儲存或利用氫能的技術路線與產業體系。近年來,海洋氫能作為清潔能源的新前沿,正成為全球低碳轉型戰略的重要支柱。
日前,由中國氫能聯盟主辦的CIHC2025國際氫能大會分論壇——海洋氫能開發技術與應用國際研討會(以下簡稱“研討會”)召開,與會專家共商共議,推動海洋氫能技術突破、場景創新與產業協同,構建中國海洋氫能發展新格局。
“海洋氫能是關乎我國能源革命和海洋強國建設相互交融的戰略性命題,是挖掘海洋能源、資源寶庫的一把‘金鑰匙’。”中國氫能聯盟秘書長、國家能源集團氫能事業部主任劉瑋表示。
記者了解到,在綠色航運業起步提速的背景下,海洋氫能大有可為,但當前,全產業鏈創新技術研發與創新場景應用等方面還存在難題尚待破解。
國際綠色航運為海洋氫能開發利用破題
近年來,隨著海上可再生能源開發逐漸趨向深遠海,海洋氫能被視為深遠海風電大規模開發的重要破局點。
深遠海區域指離岸距離超過50千米、水深大于30米的海域。劉瑋指出,近年來,我國近海資源在競爭性配置下所剩不多,未來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向深遠海挺進已是大勢所趨。
“我國近海與深遠海風能資源稟賦差距顯著,約65%的風能可開發資源位于深遠海,達到20億千瓦,是近海風資源的5倍。但受制于經濟性與技術性的雙重挑戰,目前深遠海風電資近開發利用率尚不足0.5%。”劉瑋說道。
因此,如何高效開發深遠海風電資源,以及是否僅依賴電力輸送這條單一路徑,成為深海能源開發的關鍵議題。
國際綠色航運的發展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球已發布的綠色航運走廊倡議已超60項,以綠氨和綠醇作為主要綠色燃料進行需求測算,預計至2030年,綠色燃料的需求量將超過300萬噸。到2050年,這一需求有望增長至1.3億噸,全球氫及氫基衍生品的貿易量預計在2025年將突破5億噸。
“以綠色甲醇為例,全球新型綠色燃料船舶訂單量持續攀升,過去兩年累計已超160艘。這一趨勢進一步印證了未來綠色燃料的市場需求。”劉瑋補充。
可以預見,隨著綠色航運的發展,以綠氫為基礎的綠色燃料研發將成為海洋能源開發的一條重要路徑——即將深遠海區域新能源就地轉化為氫基綠色燃料,實現海洋氫能的就地消納、航運加注和運輸。
“與陸上制氫相比,海上風電制氫設備利用時長更高,達到約每年3500小時,若結合太陽能風光同產,將支撐起萬億級的綠氫氨醇產能。”中集集電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呂國愛說道。三類海洋氫能開發場景具備較高可行性記者了解到,目前,包括我國在內,國際海洋氫能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海風制氫這一產業鏈上游環節,僅僅實現了由新能源向氫能產品的初級轉化,未能有效對接綠色航運等更具潛力的消費場景。
申能集團有限公司投資管理部副總經理、氫能辦公室副主任朱佳琪指出,海洋氫能只有通過與海上應用場景的深度銜接與整合,才能真正推動其實現規模化發展和價值再造。
劉瑋指出,當前整個海洋開發體系還處于較為初期的技術體系分解與探索階段,但大致可分解為三個核心環節:原料獲取、能源轉化及供應體系。基于這一技術體系與商業化應用場景的結合想象,有三類開發場景具備較高可行性。
其一是近岸“半海半陸式”海風陸制的開發場景——利用近海風電等新能源為沿海化工園區提供綠電,實現海上能源在陸上的能源轉制與產品開發。
“據統計,我國東部沿海省份2024年氨能總消費量超1000萬噸,隨著化工、鋼鐵等行業低碳轉型,將帶動當地綠色氫氨醇需求大幅増長,海風陸制將有力支撐近海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開發。”劉瑋說。
建設遠海“全海式”海上氫氨醇綜合能源樞紐則是一條進階路徑。
借助遠海的海上新能源資源,在人工島嶼上開展制氫氨醇業務,同時提供綠色燃料的就地存儲、運輸與加注,實現海上能源向海上綠色燃料的就地轉化與分銷,規避遠海新能源難以長距離運輸與低成本應用的問題,打造海上氫能一站式綜合業務。
在建造海洋氫能樞紐的基礎上,進一步打造深遠海氫能全面供應體系是海洋氫能產業成熟發展的終極構想。
“隨著海上制氫與綠色燃料儲運技術的成熟,可探索深遠海天然島礁的開發利用,降低開發成本,建設零碳島嶼,以豐富的天然島礁資源進一步支撐海上氫能全面發展。”劉瑋補充。推動構建“基礎研究—工程轉化—場景驗證”創新體系當前,我國海洋氫能的發展已處于國際領先水平,但在制氫技術、標準法規制定等方面仍有向上突破的空間。
呂國愛指出,我國陸上堿性電解槽技術較為成熟,但其應用于海上制氫場景仍存在不少挑戰——電解槽如何應對海面波動顛簸?怎樣減少體積以適應海上平臺較高的占地成本?又該如何拓寬對不同水質的耐受程度?這些問題還有待學界與產業界解答。
另一方面,我國氫基產品認證標準體系尚未與國際市場實現同步。“未來如何推動標準體系的構建、做好同國際市場的銜接,實現海洋氫能及氫基產品的全球范圍貿易流通,才是支撐海洋氫能實現真正商業化最重要的基礎。”劉瑋說。
上述問題如何破解?與會專家給出的答案不約而同——
從技術裝備維度,應推動構建“基礎研究—工程轉化—場景驗證”創新體系,規避三者的割裂狀態,使海洋氫能發展從頭至尾實現基礎研究、工程化以及商業化的融合貫通和一體化推進。同時,支持設立海洋氫能重大專項,聚焦關鍵裝備國產化突破,建立國家級海洋氫能裝備檢測認證平臺,推動相關海洋氫能制儲運裝備更加集約化、模塊化開發。
從標準與產業維度,為促進海洋氫能的國際貿易與碳市場銜接,亟需建立跨國認證體系及統一的法律框架。完善海洋標準體系與專項標準建設,探索藍碳核算與氫能碳匯交易規則,積極參與并主導ISO海洋氫能標準制定,推動國際認證互認機制,確保氫能產品合規流通。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