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沱江之畔,一座現代化的餐廚垃圾處理廠在趙鎮街道江源社區悄然運轉。據金堂縣城市管理和綜合行政執法局介紹,該廠每日可“吞入”100噸餐飲垃圾,20噸廚余垃圾和5噸廢棄食用油脂,“吐出”清潔電能和生物柴油原料。這座總投資1.0498億元的“城市消化系統”,金堂縣餐廚垃圾綜合處理項目正以技術創新書寫著循環經濟的綠色答卷。
作為成都首個縣域餐廚垃圾規模化處理項目,這里每天上演著神奇的“物質循環魔術”:滿載餐廚垃圾的密閉式收運車駛入卸料大廳,經自動稱重后,垃圾進入預處理車間接受“三重洗禮”——先經60毫米孔徑篩分去除餐盤、塑料袋等大塊雜物,再通過濕式分選制漿剔除砂石碎瓷,最后經三相離心實現油、水、渣精準分離。“我們的雜物去除率超過90%,為后續厭氧發酵掃清了障礙。”項目負責人指著實時監控屏介紹,分離出的5噸廢棄油脂經加熱精制后,每日產出3.8噸粗油脂,成為生物柴油的優質原料。
真正的“魔法”發生在占地5000立方米的厭氧發酵罐里。在38℃恒溫環境中,微生物將有機質分解為沼氣,每日產氣7000立方米,經生物脫硫后驅動發電機組,年發電量達394.43萬千瓦時,不僅滿足廠區80%用電需求,剩余電量輸送至污泥處理廠,相當于年節約標準煤1200噸。
走進污水處理車間,可見“預處理+MBR(即膜生物反應器)+納濾”三級處理系統高速運轉,每日處理150噸高濃度沼液,出水COD(化學需氧量)從10000毫克/升降至500毫克/升以下,達到《污水排入城鎮下水道水質標準》A級,經專用管網匯入金堂縣再生水廠,實現“零污染排放”。
針對川菜高油高鹽帶來的除臭難題,廠區構建“負壓收集+化學洗滌+生物過濾+光催化氧化”立體除臭體系,25000立方米/小時的高濃度臭氣處理系統如同“空氣凈化器”,使卸料間、脫水車間等異味源的硫化氫、氨氣去除率達行業標準,廠區周邊500米范圍內臭氣濃度低于20(無量綱),徹底告別“垃圾廠臭烘烘”的傳統印象。據測算,項目年減少COD排放1800噸,相當于凈化360萬噸生活污水。
在金堂,每天上午7點,搭載智能稱重系統的收運車準時駛入縣城的餐館聚集區,駕駛員刷卡讀取垃圾桶電子標簽,自動記錄收運量并上傳至“智慧餐廚”監管平臺。這套覆蓋全縣16個鎮(街道)的收運體系,配備4500只120升智能垃圾桶和24輛密閉式收運車,實現了餐飲垃圾“日產日清”,收運效率較傳統模式提升60%。
“最關鍵的是切斷了‘地溝油’回流鏈條。”金堂縣城市管理和綜合行政執法局項目管理室副主任劉瓊英表示,該項目運行后,全縣2000余家餐飲單位的廢棄油脂實現100%集中處理,從源頭杜絕“潲水油”重返餐桌的風險。同時,針對居民家庭廚余垃圾混裝問題,項目聯動社區推廣“四分類”模式,在趙鎮、淮口等6個街道試點“前端分類投放—中端專業收運—末端集中處理”閉環,使家庭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從15%躍升至60%,相當于每年減少2萬噸垃圾進入生活垃圾末端處置系統。
該項目還提供了環保產業的“家門口崗位”,廠區中,共有21名工作人員來自附近社區。此外,該項目每年可消納全縣100%的餐廚垃圾,推動垃圾分類綜合處理能力提升3倍,為成都同類縣域提供了“投資省、效率高、易復制”的治理模板。
這座占地面積僅23.53畝的處理廠,正以日均處理125噸垃圾的“小身材”,承載著守護綠水青山、構建循環經濟的“大擔當”。隨著成都“無廢城市”建設深入推進,金堂經驗正化作更多縣域的生動實踐,讓“垃圾減量化、資源循環化”的綠色圖景漸次展開。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