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董煜
在世界經濟史上,國與國之間的經貿摩擦并不鮮見,但美國近期針對他國蠻橫壓榨、惡意詆毀的言論和行為,還是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想象。當他們理屈詞窮時,往往會祭出“中國經濟崩潰論”,這一次更是不顧基本邏輯張口就來,好像這樣就真的“贏”了。在世人眼里,這簡直已經成為一種行為藝術。當然,不管其言論有多荒謬,我們還是要保持理性、沉著應對。中國經濟到底怎么樣,不是靠誰嘴皮子耍寶說了算的,科學的態度是認真分析、比較、研判,用事實說話,把結論交給全世界進行公允的評價。
基本面穩不穩,要看專業分析。
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到底通過什么衡量?宏觀層面主要是通過四大目標進行分析,即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反映這四大目標的相關具體指標如果不穩,則可以認為宏觀經濟的基本面出了問題,而中國經濟當前的狀況究竟如何?
從增長看,一季度GDP同比增長5.4%,“五一”假期各項消費數據表現亮眼;從就業看,一季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值為5.3%,形勢總體穩定;從物價看,1-4月居民消費價格較上年同期下降0.1%,4月環比實現由降轉漲,核心CPI漲幅穩定;從國際收支看,1-4月貨物貿易進出口同比增長2.4%,4月末外匯儲備規模環比升幅1.27%,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
放眼全球,主要經濟體很少能像中國這樣,同時做到四大目標均保持平穩的表現。美國一季度GDP環比按年率計算萎縮0.3%,企業4月份招聘速度放緩至9個月來的最低水平,通脹風險始終高懸,貿易逆差不減反增。近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也表示,關稅是推動通脹預期的主要因素,如果持續大幅增加關稅,將會出現更高的通脹和更低的就業。當宏觀經濟面臨這樣的情況時,他們不去擔憂、不去解決,反而起勁對著別國擺弄“贏學”,也是有點令人費解的。
看清政策脈絡,切實增強信心。
穩定經濟運行基本盤,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中國沒有輕視外部環境變化對國內經濟的挑戰,更多從底線思維出發進行應對,寧可把困難估計得充分一些。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的核心信號是“2+4”,其中“兩個堅定不移”,分別說的是踏實穩住國內經濟和堅定推進對外開放;“四穩”即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再一次把就業放到最優先位置,這與2020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部署“六保”時的邏輯完全一致,即遇到突發挑戰時,中央會把降低對居民家庭的沖擊和影響作為政策選擇的重要考量。
近期各部門密集出臺的政策,可以說是根據中央部署推出的一套新的增量組合拳。其基本脈絡是“2+2+1”,即通過支持就業和穩定外貿守住兩條防線,通過促進消費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做大經濟發展蛋糕,通過營造良好環境化解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潛在風險等。
這套組合拳有著鮮明的問題導向,是奔著“關稅戰”帶來的直接和間接影響去的。因為我們認識到,信心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只有正視困難、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增強信心。
中國經濟怎么樣,旁觀者看得清楚。多家知名國際投資機構都預計,中國經濟今年將保持穩健增長。中國資產價格已經表現出較強的韌性,境外機構投資者正在中國資本市場悄悄布局。還要看到的是,中國正在推進“十五五”規劃編制工作,規劃中的很多內容,都將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中國的“機會清單”,通過貿易、投資、合作等商業往來,既利用中國大工廠努力滿足全球客戶需求,也利用中國大市場積極為全球廠家提供訂單和就業機會。新的五年規劃不僅能為中國發展注入確定性,也是在為世界發展注入穩定性。
中國在穩就業穩經濟,美國在做什么?
當下的中國,各級政府正在通過“一業一策、一企一策”這樣的“笨功夫”,去努力幫助微觀主體,讓他們能渡過難關、更好發展。與此形成反差的是,美國挑起事端時氣勢洶洶,面對來自國內的呼聲卻經常視而不見,仿佛不用考慮“關稅戰”對本國企業、居民的負面效應。
我們看到他們的報紙和電視在呼吁,貨架上的標簽在變化,接受采訪的店主滿臉愁云,碼頭工人和貨車司機的生計正受到嚴重影響,而美國政府迄今還沒有推出針對民生的系統性政策方案,甚至把主要精力都用在黨爭和操縱資本市場上。
當他們輕描淡寫地說“以前能買30個玩具,現在只能買兩個”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今天不把孩子的玩具當回事,明天就可能不把更大的民生問題當回事。
就算回到挑起“關稅戰”的原點即所謂“制造業回流”上,一個政府如果不去做認真的長遠規劃,沒有人力資本支撐,沒有基礎設施支撐,沒有產業鏈供應鏈協調,甚至連自動化生產和機器人發展都不一定領先,這樣都能再造制造業的話,那可真是“鬼故事”了。
美國這時候真正需要的,是珍惜中國的善意。
在90多年前的世界經濟大危機時,富蘭克林·羅斯福曾說過:“以高關稅為代表的對外經濟政策中的經濟民族化,是造成全世界經濟蕭條曠日持久的原因之一,只有排除這一障礙,國際貿易才能恢復,我國的經濟才能從中獲利。”
今天的美國政府,顯然已經忘了這樣的經驗教訓,連本國的許多理性聲音都不管不顧,執意要用關稅武器訛詐各國。也許他們在算賬時,覺得可以忍受一些消費品的供應短缺或價格上漲,可觀察產業問題,如果只看終端產品而忽視產業鏈各個環節,就一定會得出偏頗的結論,傳導成偏執的行為。
美國股市近期的變化,并不能說明信心在恢復,恰恰是因為國際資本看到,中國沒有放棄善意、沒有關上談判大門。當然,這種善意和耐心是有限度的,絕不適用那些持續毫無底線的壓迫訛詐和出爾反爾。現在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珍惜中方的善意,展現自己的誠意,帶著真誠的態度坐下來好好談,而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不可能發生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上。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