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零碳產業園標準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記者從會議獲悉,我國首個零碳園區國家標準《零碳產業園區建設導則》已進入審查報批階段,預計年內正式頒布實施。
作為工業產值貢獻超50%、碳排放占比達全國總量三成的產業園區,其綠色轉型已成為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抓手。研討會上,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等部委,內蒙古、江蘇等地方政府,以及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清華大學等機構的40余位專家達成共識:建立統一標準體系是破解當前零碳園區建設技術路徑多元、碳核算邊界模糊等難題的基石。
即將出臺的國家標準由中標準化研究院牽頭,聯合清華大學、遠景科技集團等單位共同研制。標準涵蓋園區分類、系統建設、能源結構、碳核算方法等核心內容,創新性提出“六大系統”建設框架,包括能源、基礎設施、生產、交通物流、建筑及生態系統。其中明確要求提高可再生能源直供比例,建立微電網系統,強化企業能效管理,并構建多方協同機制。
中國能源研究會理事長史玉波指出,我國零碳產業園已從內蒙古試點拓展至江蘇、廣東等產業集群,實踐證明其能實現經濟與環境效益雙贏。清華大學副校長曾嶸強調,需以“高標準”護航“高質量”,通過開放共享凝聚轉型合力。
作為標準主要發起方之一,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表示,我們要把打造零碳產業園的最佳實踐和創新技術推廣形成零碳產業園的國家標準并走向全球。據介紹,遠景不僅攜手鄂爾多斯市打造了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連續多年入選世界經濟論壇示范案例,更依托零碳產業園模式在內蒙古赤峰打造了全球規模最大和成本最低的綠色氫氨工程,將戈壁風光資源轉化為綠色工業產能。目前該模式已拓展至江蘇、西班牙等地。
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專家透露,標準研制歷時三年,調研覆蓋全國主要產業園區,系統解決了定義模糊、核算混亂、路徑差異等六大核心問題。通過建立國際互認的評價體系,我國有望在零碳園區標準領域獲得全球話語權,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可復制的“中國樣本”。
據悉,本次會議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辦,遠景科技集團、清華大學能源互聯網創新研究院協辦。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