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快速增長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一邊是承壓新能源間歇性、波動性而引發的棄風棄光攀升,山東在打造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過程中,推動新能源實現高水平消納成為一張“必答卷”。在此背景下,山東將新型儲能列為“八大行動”之一,提出2025年新型儲能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的目標,探索出一條“以儲調綠”的能源轉型路徑。
“聚力實施新型儲能提振行動。”5月15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發布會上,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省能源局黨組書記、局長胡薄表示。
鹽穴儲能:從廢棄資源到千億賽道
4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布《關于印發<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第二批)>的通知》,肥城市中電建2×300兆瓦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入選,為泰安市千萬千瓦級“儲能之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示范項目支撐。
這是泰安市盤活廢棄資源發展鹽穴儲能的一個縮影。泰安市肥城經濟開發區,一座座鹽穴正變身“超級充電寶”。中電建300兆瓦鹽穴壓縮空氣儲能項目投產后,年發電量可達4.2億千瓦時,相當于節約標煤12萬噸。這一項目的落地,標志著山東鹽穴儲能全產業鏈布局初見成效。
經濟導報記者從泰安市發展改革委獲悉,泰安市擁有全省最大的巖鹽礦床,具有發展鹽穴儲能的資源優勢,用好這一優勢,泰安市探索出了“前端采鹽建穴、中端儲能儲氣、后端建網延鏈”的鏈式發展新路徑。
2024年4月,中儲國能300兆瓦先進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電站并網,被列入國家級新型儲能示范項目。截至目前,中能建35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項目也已開工建設;中儲國能660兆瓦、山高集團660兆瓦、水發集團600兆瓦等3個壓縮空氣儲能項目即將開工。預計到2030年,泰安市鹽穴儲能裝機將突破350萬千瓦,成為全國鹽穴儲能基地。
鹽穴儲能,是山東推動新型儲能向規模化、多元化延伸的一張名片。根據“聚力實施新型儲能提振行動”部署,山東積極發展壓縮空氣儲能,年內新增規模100萬千瓦左右;科學布局電化學儲能,年內新增規模200萬千瓦以上;積極支持獨立儲能發展,鼓勵鈉離子電池、飛輪儲能等新技術應用,完善儲能市場交易機制,持續增強靈活調節能力。
下一步,山東將繼續大力推動壓縮空氣、電化學儲能項目建設,積極支持儲能新技術、新場景多元化應用,力爭到今年年底,全省新型儲能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
市場層面來看,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達7376萬千瓦/1.68億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約2.3小時,裝機規模約為“十三五”末的20倍,較2023年底增長130%,以電化學儲能為主要形式的新型儲能行業有望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新型儲能”的千億級市場逐步打開。
儲能盈利困局待解
盡管山東儲能建設提速,但行業仍面臨多重考驗。有行業人士給經濟導報記者算賬,電化學儲能度電成本約0.6—0.8元/千瓦時,抽水蓄能約0.4元/千瓦時,均高于山東峰谷價差(約0.4元/千瓦時)。與此同時,鈉離子電池、飛輪儲能等新技術尚處商業化初期,銀行融資存在顧慮。
今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新型儲能進入以市場引導為主、政策驅動為輔的新發展階段。
眼下,儲能企業需要克服走向市場化的種種挑戰。而價格信號,是其中的關鍵。“得讓儲能‘削峰填谷’的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如果峰谷價差過小,儲能無法覆蓋運營成本。”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曉斌表示,目前儲能參與新能源消納的關鍵,除了政策扶持,還要打破市場價格壁壘,從而讓儲能實現從“被動配置”向“主動調節”的角色轉變。
山東如何用好新型儲能促進新能源消納的關鍵一招?經濟導報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山東將加快完善電力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儲能優勢。
比如,拉大儲能充放電價差。適當放開現貨市場限價,拉大充放電價差,提升儲能電能量市場收益。通過市場價格信號,引導新能源場站根據收益需要主動配置儲能,推動儲能由新能源發展的“成本項”轉為“價值項”。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獲悉,儲能項目的初始成本較高,尤其是電池成本高企,讓儲能投資回報周期拉長。對此,山東亦有針對性措施。省能源局副局長孟凡志介紹,“降低獨立儲能運營成本。”明確獨立儲能向電網送電的,其相應充電電量,不承擔輸配電價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提升儲能電站盈利能力。此外,落實存量新能源場站配儲責任。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原則,要求存量新能源場站繼續執行配儲相關政策,穩定存量儲能容量租賃收益,保障政策平穩有序銜接。
從鹽穴深處到市場浪尖,山東能源大省的轉型之路,正是我國破解新能源消納困局的密鑰。
打造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是山東未來一段時間的重要任務。在提速發展新能源的同時,山東通過持續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協同推進調節資源和電網工程建設,不斷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如孟凡志所言,“下步,將加快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綠電產業園、可再生能源制氫、車網互動等新模式建設。年內謀劃10個左右綠電產業園,在提高綠電使用占比、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構建能碳管理機制等方面集成突破,推動園區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建成25座‘車網互動’充換電示范站,引導電動汽車低谷充電、尖峰放電,實現削峰填谷、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