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光伏行業持續面臨嚴峻挑戰,多家企業因經營困難被迫停產放假。江蘇某某新能源有限公司于2025年5月12日發布全員放假通知,職工薪資按當地最低生活標準二檔(2260元/月)發放,復工時間未定。
涉事公司為成立于2023年,國資背景。由國有控股公司全資成立,業務范圍涵蓋HJT、太陽能電池、組件技術開發應用與產品規模化生產。 公開資料顯示,該公司計劃在當地高新區投資超過50億元建設多個項目。
這一事件并非孤例,2025年以來江蘇已有多家光伏企業宣布停工或延長假期,部分企業甚至裁員。這一現象折射出當前光伏行業的深層次困境。
1、某某光電:受光伏行業周期性波動及市場不確定性加強的影響,該公司5GW PERC電池產能和某某基地7.5GW TOPCon電池產能處于停產階段。
2、某某股份:自2025年3月1日起對其高效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實施臨時停工停產,并對核心生產設備進行全面大型檢修工作,預計停產時間不超過3個月。其10GW TOPCon電池項目已于2025年3月2日停產,16GW TOPCon電池項目于2024年11月停工。
3、江蘇某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延長某基地假期,由原計劃2024年12月16日-2025年2月28日,延長至2025年6月30日,放假時間長達半年之久。
4、 某某綠能:有報道稱,其在馬來西亞的組件廠開始逐步關停,越南電池片工廠的五條產線也已全部停工。公司表示是因持續推動全球基地工廠的數字化升級和技術改造,出現不同區域基地的生產計劃調整。
產能過剩與價格戰
2023年至2024年,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能快速擴張,全球多晶硅、組件產能分別達210萬噸和920GW,遠超市場需求(約430GW-470GW),導致價格暴跌。2024年多晶硅價格跌幅達39%,硅片、組件價格跌幅分別超50%和30%,企業陷入“越賣越虧”的惡性循環。2025年一季度,隆基、晶科等頭部企業合計虧損超57億元,中小型企業生存壓力更大。
技術迭代與資產減值壓力
N型電池(如TOPCon、HJT)逐步取代傳統PERC技術,企業需淘汰舊產能并投入新技術研發,導致資產減值風險加劇。例如,隆基因PERC產能占比過高,2024年計提大額減值準備,直接拖累利潤。
政策與市場環境變化
國內電價政策調整:分時電價政策及電力市場化交易比例提高,拉低光伏上網電價,西北省份光伏項目收益率驟降,央國企暫停相關投資。
國際貿易壁壘:美國對東南亞四國光伏產品加征最高271%關稅,間接打擊中國企業的海外布局。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