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新36條”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新機遇,CCIN記者昨日從浙江華立集團獲悉,該企業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合作開發建設的生物質燃料乙醇項目已得到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的回函,同意開展前期工作。業界專家分析:此次華立“傍”上中石油,不僅讓華立進入了新能源領域,也順利打開了上游原材料市場的大門。
華立集團是浙江著名的民營企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目前已發展成為以醫藥為核心、多元化發展的企業集團,業務涉及醫藥、電能計量儀表及電力自動化系統、石油化工、礦產開發等眾多領域。與華立集團合作開發生物質燃料乙醇項目,是中石油與浙江民企對接的第一個大項目。
據華立集團內部人員透露,華立集團很早就有意向進軍生物質能源領域。雖然十分看好生物質能源的發展前景,但對華立來說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因此,華立希望找到有實力的合作伙伴共同開發。此前,華立集團進行了積極準備,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謀劃在海外建設木薯原料基地,這主要是為了避開“與民爭糧”的敏感問題。目前,華立已在東南亞建成了近百公頃的木薯種植基地。據了解,此次上馬的生物質燃料乙醇項目,將大量采用木薯做原料。木薯是生長在熱帶地區的植物,柬埔寨、老撾、尼日利亞等國家種植比較多,是高產植物,因此當地人也作為糧食替代品,我國只有廣西、海南少量種植。
華立集團董事長汪力成表示,企業計劃買下20萬公頃,控制40萬公頃。屆時,項目所需的木薯原料將全部從國外進口,并且華立集團還將為中石油體系內其他的燃料乙醇項目供應木薯原料。
CCIN記者了解到,此次華立與中石油的合作,中石油占股份60%,華立為40%。華立集團將借助中石油在生物質能源生產方面的技術優勢以及完善的市場銷售渠道,進入新能源領域;而中石油則是看中了華立在原料供應方面的優勢和多年以來在海外市場方面的積累,以及民營企業靈活的機制優勢,正可與之形成優勢互補。
目前該項目的各項準備工作正在加緊進行,初步計劃今年底動工,一期建設30萬噸/年生產裝置,施工期預計18個月。項目建成投產后,浙江的汽車將“喝”上本地產乙醇汽油。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