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中國將以開放市場吸引內外資的方式,累計增加直接投資5萬億元。發展新興能源產業,將讓國內能源結構調整大大提速、更多的中央企業實現戰略轉型。
醞釀已久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很快將塵埃落定。日前,國家能源局規劃發展司司長江冰透露,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已編制完成,正按有關程序準備上報國務院審批。
該規劃擬在2011至2020年十年間,以開放市場吸引內外資的方式,累計增加直接投資5萬億元,發展內地新興能源產業。更有專家認為,5萬億元只是保守估計,若算上對關聯產業的帶動,整體新能源產業最終開發規模很有可能達到幾十萬億元。
如果按照合理的方式進行5萬億元投資,數年之后,中國將培養出一批在世界新興能源產業領域真正有實力的龍頭企業。
“蛋糕”如何切分?
未來10年,國家將在新興能源領域累計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這僅包括發展新興能源的投資,并不包括間接帶動的鋼鐵、水泥等傳統產業的投資。
5萬億元投資計劃,瞄準于實現我國的國際承諾,即“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15%以上,單位GDP能耗降低40%-45%”。國家后續必然還將出臺配套的財政和稅收等扶持細則以確保投資穩步推進。
對于新興能源的資金投入從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的3萬億元飆升到5萬億元,主要是因為增加了在可再生能源這方面的發展目標。
相對于美歐等國成熟的新能源產業,中國內地的新能源產業基本上依靠國家投入,美國未來十年對新能源的投資額僅僅1500億美元,是中國內地預計投資額的五分之一。
按照我國2020年約40億噸標煤需求的遠景預測,2019年底投運的非化石能源必須達到6億噸標煤。在這一背景下,必然選擇“大幅度提高核電及可再生能源開發及供應能力”和“嚴格控制煤炭增長”。
就2020年15%非化石能源供應能力的構成來看,基于我國現有的核、風、光、生物質等資源,至2020年所能貢獻的容量分別為核電7000萬千瓦新增6000萬、水電3.2億千瓦新增1.2億、風電1.5億千瓦新增1.2億、太陽能2000萬千瓦新增1970萬、生物質發電1500萬千瓦新增1200萬。
5萬億元投資中,新形式能源約占60%。按照核電1.2萬元/千瓦,風電1萬元/千瓦,太陽能2萬元/千瓦,生物質1.5萬元/千瓦,合計約需投資2.5萬億元。另外,地熱能、煤層氣等投資各約2500億元,從而使新形式能源投資占比約60%。
傳統能源升級利用將占5萬億元投資的40%左右。按照國網未來每年400億元~500億元的智能電網投資規模,南網未來10年智能電網投資總額約為5000億元。關于動力電池汽車補貼,業內預測為1萬億元規模的投資。另外,分布式能源和潔凈煤利用等投資,有望達到約5000億元的規模。
江冰透露,該規劃累計增加投資達5萬億元,每年將增加產值1.5萬億元,每年增加社會就業崗位1500萬個。規劃實施后,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將大幅減少,當年二氧化硫減少排放78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億噸。
結構調整提速
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的出臺,在業內人士看來,意味著面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中國新一輪能源產業革命已經開始提速。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本次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的推出,不僅將對中國當前主要依賴煤和石油的能源結構進行調整,而且會令全球重建能源體系。這輪規劃重點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結構中所占比例,改變以往中國依賴煤和石油等傳統能源發展起來的工業體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新引擎。
新興能源產業規劃最初的名稱定為“新能源產業規劃”,范圍僅局限在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領域。之后通過調整,智能電網、潔凈煤等傳統能源產業的升級改造被納入規劃,因而改名為新興能源產業規劃。
分析人士表示,這種調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在進行能源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將采取扶持新興能源與推動傳統能源改革“兩手并舉”的策略。
除了針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投資外,5萬億元中還將有很大一部分投向潔凈煤、智能電網、分布式能源、車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術產業化應用的具體實施領域。
這部分投資領域將直接提升傳統產業。例如,智能電網的建設將間接帶動傳統電網的升級換代;特高壓線路的建設、城市與農村電網的改造,不僅拉升智能電網相關二次設備的景氣度,而且帶動傳統一次設備市場擴容。
從長期來看,智能電網的投資要求電網發電、輸電、配電、調度、用電系統端的智能化,即將帶動智能家電、智能建筑、智能社區、智能辦公等領域的智能化建設,進而帶動傳統的家電市場、房地產市場實現智能化升級,從而撬動有色產業、建筑建材、水泥產業的需求。
同樣,針對車用新能源產業的大量投資最終有望拉動汽車行業、電池行業進入新的發展通道,進而拉動鋼鐵、化工行業的發展。潔凈煤產業的發展也有望推動傳統煤炭行業借助技術突破實現減排、提高利用率。
此外,智能電網與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存在相輔相成的關系。智能電網需要電網能夠接納越來越多的分布式能源、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的范疇除了上述新能源之外,還包括水電等傳統清潔能源,進而帶動水電開發相關設備市場擴容,同時擴大對水泥、建材的需求。
國家能源局權威人士透露,在5萬億元投資中,針對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產業的投資,可能主要包括對各個子行業的技術研發、試點示范、產業化運營、規模化推廣等。[page]對于新能源產業而言,我國近年來頻繁出臺扶持政策。例如,針對光伏發電的系列補貼政策、針對陸上風電的標桿電價和海上風電的特許權招標政策以及近年來鼓勵建設內陸核電站并加快審批速度等。
發改委能源所研究員王思成認為,風電和光伏將是政府長期支持的對象,水電、核電和非常規天然氣行業可能受到力度更大的支持。
國家能源局有關人士表示,目前,我國百萬千瓦級和AP1000核島主設備關鍵鑄鍛件實現全系列國產化;我國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投入運行;特高壓直流領域的研制能力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央企轉型契機
對于中央企業來說,5萬億元新興能源投資機會,將給他們的戰略轉型帶來新的契機。
8月18日,國電集團公司國電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在北京昌平國家“未來科技城”正式開工建設。據了解,國電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既瞄準未來新能源發展方向,研究前沿能源技術,占領新能源技術戰略制高點,也著眼于當前我國能源利用的現狀,著力解決制約能源高效清潔利用的若干重大技術難題;重點開展風電、太陽能、火電廠高效運行及節能減排、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煤潔凈燃燒技術、海洋能技術、低碳能源技術的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與集成研究。研究院設有8個技術研究所,計劃2011年底投入使用。
據國電集團新聞中心主任王冬介紹,國電新能源技術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國國電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戰略部署的一項具體措施,是“以大力發展新能源引領企業轉型,建設一流綜合性電力集團”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五萬億元新興能源的戰略投資背景下,國電集團已確立大力發展新能源、建設創新型企業兩大戰略任務,加大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力度,新能源項目投資規模占電源投資的50%以上,預計今年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占總裝機的20%,目前新能源項目的利潤貢獻率已占公司總利潤的1/3。
據國電龍源公司方韜介紹,龍源公司目前已建成首批海上潮間帶風電機組,并高度關注其他新能源發電,生物質、太陽能、地熱、潮汐等發電項目正加緊推進。
與此同時,國電集團正積極淘汰落后產能,加大小火電機組關停力度。今年以來,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88臺共612.1萬千瓦,減少標煤消耗3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78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4.3萬噸。通過淘汰落后產能,國電集團能將更大的力量投入到新興能源領域。
一直以河流水電水利規劃、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規劃、勘測設計、施工監理為主營業務的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也正在發展新能源的國家戰略機遇中悄然實現自己的“華麗轉身”。
水電顧問集團已正式擬定了由單一的規劃設計監理單位轉型成為“國際工程公司”的發展戰略,通過推行“以設計為主導的工程總承包”模式,更好地為國家水電、風電、太陽能項目的規劃和勘測設計服務。
今年4月30日,由水電顧問集團投資公司獨資興建的張北壩頭風電場一期工程10萬千瓦66臺風機實現并網發電,截至8月中旬已累計發電2800多萬千瓦時。據該公司投資項目部范小平介紹,該項目二期工程計劃于9月份正式動工興建,建成后將形成總共20萬千瓦的發電規模,年發電量累計將達到4.7億千瓦時。
華電集團的新能源投資步伐也不慢。華電以風電項目發展為龍頭,目前已在內蒙古、新疆、甘肅、吉林、黑龍江等十多個省市區取得了資源,與當地地方政府簽訂了一批項目開發協議,累計占有風電資源量超過2600萬千瓦。預計到2013年,華電在風電運行及在建規模將突破500萬千瓦。
對于中央企業來說,5萬億元新興能源投資機會,將給他們的戰略轉型帶來新的契機。
據華電新能源公司副總經理霍廣釗介紹,除風電之外,華電還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太陽能、生物質沼氣發電等新興能源,廣州大學城分布式能源站2009年實現“雙投”,上海普陀區都市工業園1.4MW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湖北黃岡龍感湖農場沼氣發電項目已經獲得核準,正在開展多個中心城市的分布式能源項目以及太陽能熱發電、光伏發電項目的前期工作。
國電、華電和水電顧問只是眾多轉型央企的縮影,中石油、中石化、大唐、華能、中節能等各大央企也紛紛擬定新規劃借助新興能源戰略投資的東風調整產業結構,實現戰略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業安在接受《國企》采訪時表示,因為國企在技術創新、工藝、人才等方面具備的獨特優勢,新興能源投資是技術密集型投資,前期投資風險大,“沉沒成本”高,一般的民營企業難以承受這樣的投資風險。新興能源5萬億元投資將為國企提供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國企也將從這一戰略投資中獲益最多。
但是在投資過程中也要避免不注意技術的關聯性盲目投資的狀況。另外,在新一輪的投資熱潮中還要避免過去的產業投資以行政分配的方式采用“撒胡椒面”,重點不突出。
周業安認為,采用“風險投資”的形式比較適合新興能源投資。通過提高投資技術門檻,分階段進行投資可以避免盲目性。
“新興能源是一個新的發展契機,可以讓中國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按照合理的方式進行5萬億元投資,數年之后,中國將培養出一批在世界新興能源產業領域真正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周業安意味深長地說。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