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農作物秸稈等纖維素的第二代乙醇生物燃料技術目前已開始初步商業化。隨著其成本的繼續降低,將有望在全球實現生物能源逐步替代傳統能源的新格局。這不僅有助于解決全球性的能源短缺困局,也將帶來龐大的市場商機。”丹麥諾維信公司全球執行副總裁托馬斯·那奇近日在世界經濟論壇中國生物精煉研討會上說。
近年來,油價不斷走高讓剛進入汽車社會的國內消費者不得不付出比以前更高的用車成本。而從國家層面看,能源問題無疑已是經濟能否持續穩定增長的關鍵。在生物能源等新能源產業在全球崛起之際,專家建議,我國必須緊緊抓住機遇,加快技術研發和產業布局,避免在新能源時代掉隊。
能源困境催生新能源機遇
國家發改委從22日零時起上調汽油、柴油價格,油價創出歷史新高令許多有車族平添了心事。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未來油價會有反復,但從長遠看,由于石油具有不可再生性的特點,未來油價的進一步走高不可避免。記者周文林
而從國家和經濟增長層面看,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原油消費繼續快速增長,1-10月份國內成品油表觀消費量累計達1.9億噸左右,同比增10.6%;進口原油1.98億噸,同比增長20%。預計今年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55%,石油安全面臨的形勢趨于嚴峻。
實際上,隨著化石燃料價格不斷攀升及環境問題的不斷加重,尋找可替代的清潔能源已成為全球共識。其中,生物能源以其取材便利,排放清潔,成為與風能、太陽能并列的三大新能源選項。
專家指出,我國日益擴大的石油需求和有限的石油資源使得尋求替代能源成為必然選擇。從生物能源的發展水平看,第一代乙醇汽油由于以糧食為原料,在全球糧食價格節節攀升的今天,逐漸被放棄。而受到全球看好的第二代乙醇燃料技術以玉米秸稈和其他非食用植物為原料,具有生產成本低、生產能耗和生產碳排放少等優點。由于它的原料來自玉米莖稈和小麥稈等,所以既不與人爭糧,同時能減少秸稈燃燒對大氣的污染。
生物纖維素能源有望迎來大發展
“今年3月份我們在全球推出了全球第一款真正可用于商業化生產纖維素乙醇的纖維素酶,這使全球纖維素乙醇的價格可以大幅度下降。目前我們已與中糧、中石化簽署了協議,共同推進第二代農作物秸稈制乙醇汽油試生產進程。”那奇說。
相關資料顯示,諾維信是全球最大的工業酶制劑和工業微生物制劑生產商。根據協議,中糧與中石化于2011年第三季度開始合資建設以玉米秸稈為原料的萬噸規模纖維素乙醇示范工廠,由諾維信為該工廠提供酶制劑,并力爭在2013年之前進行商業化生產。相關專家表示,此舉將大大加快中國實施新能源戰略的進程。
那奇表示,目前生產第二代纖維素乙醇的成本正不斷降低,總體成本已降低到接近傳統汽油的生產成本。并且未來其價格仍將進一步降低,這意味著廣大汽車用戶使用源自秸稈等原料的燃料來驅動汽車將不再遙遠。
“目前基于玉米的乙醇肯定要比纖維素乙醇便宜。但考慮到玉米的價格以及玉米價格上升的趨勢,這樣二者的差距不僅不大,而且正在縮小。”那奇說。
生物新能源亟待加快布局
從全球看,發達國家都已紛紛展開對新一代纖維素乙醇等新能源產業的深度布局。資料顯示,美國計劃到2011年,生產的300萬加侖汽油中10%將是燃料乙醇;到2022年360億加侖的生物燃料中,必須有160億來自纖維素乙醇。
在丹麥,目前已實現了纖維素乙醇的商業化生產。具體做法是通過挪威石油公司在所有汽油中添加5%的纖維素乙醇。
歐盟委員會則規定,到2020年,生物燃料在交通所耗用的石油和柴油中占10%的比例。預計將有更多國家通過法令、法規和補貼推動在2011年前后建立試點生物精煉廠,纖維素生物燃料將在未來5-10年實現大規模商業化生產。
相關專家認為,中國加快布局新一代纖維素乙醇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最新發布的報告,到2020年,基于以玉米秸稈和其他非食用植物為原料生產的纖維素乙醇將達到1000萬噸,可代替14%的石油消耗。同時每年為中國帶來320億元的收入,創造600萬個工作機會,并為價值鏈上的工程建設帶來960億元的市場。
更重要的是,它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中國能源安全和經濟健康持續增長。因此,中國政府應大力支持相關技術的研發與企業合作,并進行產業的科學布局,在較短時間內提高中國在新一代纖維素生物燃料方面的實力。
“不過挑戰也不小。”那奇說。石油化工已發展了上百年,技術、基礎設施和產業結構都非常成熟,效率很高。而生物新能源還處于襁褓期,既面臨著技術的大規模商用問題,也面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這個產業仍處在投入期,需要政府提供包括補貼政策在內的有力支持。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