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太陽光電(PV)市場逐步回歸正常成長軌道。資策會MIC指出,在補貼費率調降所引發搶建需求的倍數成長之后,盡管投資報酬率還維持在6%以上,部份國家的費率持續調降仍將延續搶建需求,但是在捷克市場大幅降溫之下,2011年歐洲市場將微幅萎縮,而政策轉趨積極的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新興需求則趁勢而起,2011年將維持微幅成長4%,達16.3GW。
MIC指出,在慎用經費、保護綠地的考量下,地面電廠費率加速調降,除少數擁有大面積郊區土地的國家外,未來屋頂用戶將逐步重回主流地位,而設立補助規模上限將可能成為新趨勢。
中上游產業加速移往亞洲,兩岸廠商引領全球
補貼費率的調降,相對考驗廠商的成本下降能力,歐、美、日等國際大廠,一方面轉向系統領域發展,另一方面則將中游制造活動外包,甚至外移至亞洲。資策會MIC預估,兩岸太陽光電中游電池片廠商將取得全球領導地位,2010年兩岸電池片產能約達17.7GW,預估2011年兩岸電池片產能將可望達到30GW,然而新舊廠商的產能競賽也將引發電池片降價的壓力。兩岸太陽光電產業優勢,在就近供應的需求下,自中游電池片向上延伸至硅片、硅材,將成為未來的成長區塊。而進入較晚的韓商也積極布局,是值得多加留意的新興競爭力量。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高鴻翔表示,隨著ICT大廠的參與為臺灣模塊產業注入新動能,以及中國大陸太陽光電廠商積極擴充電池片產能,強化其垂直整合態勢,新的產業競合布局正在悄然成形。
硅晶技術穩居主流地位,新興技術投資漸增
中上游制造產能積極擴充,將促使系統裝置成本持續下降,硅晶主流地位得以持續。然而在硅晶技術成熟,造成轉換效率提升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廠商研發新興技術的動作將轉趨積極。此外,除目前發電成本相對具競爭力的風力發電之外,北非、美西正積極規劃的太陽熱能發展計畫,也是需要密切留意的替代技術。
臺灣太陽能電池片廠商將面臨成本、市場、客戶三大挑戰
臺灣在2010年至2011年間將新增七家電池片廠商,產能從2009年的2.5GW躍升至2010年的5.7GW,以及2011年的11.7GW,而中國大陸地區電池片產能于2010年也倍增12GW,2011年將達到18至20GW,兩岸電池片產能的規模競賽勢必引發價格競爭。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產業顧問高鴻翔表示,2010年12月在氣候因素影響下,已促使殺價競爭提前到來。未來成本競爭勢將成為生存首要關鍵,掌握原料、制程創新、品質提升是無法避免的重要課題。
在歐洲市場衰退下,美國、日本、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成為競爭關鍵。然而,設定在地供應條款且精打細算的美國市場、自給能力與進入障礙高的日本市場、行政限制繁雜的中國大陸市場,都將考驗臺灣廠商的布局能力。在中國大陸中小型模塊廠式微、歐美模塊廠商競爭力下滑,以及中國大陸廠商大幅擴充電池片產能的態勢下,生存空間的重新定位,將考驗臺灣電池片廠商的經營智能。
上游硅材、硅片與中游模塊產業具成長潛力,但須面對學習競賽
隨著中游電池片產業的跳躍式成長,上游硅材、硅片在就近供應的需求下,未來幾年將深具成長空間。
不過,在中國大陸、南韓廠商已提前進入、規模量產的情況下,除了技術上的學習競賽,上下游的策略聯盟關系建立也是一大考驗。在ICT大廠切入的態勢下,臺灣太陽光電模塊產業也將因具備企業品牌、全球運籌、資金能量之候選者的挹注,而將呈現大幅成長的態勢。資策會MIC表示,臺灣業者能否迅速適應不同特性的產業經營,減少嘗試錯誤的學費,也將使廠商面臨規模龐大而心態不“托大”的挑戰。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