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組數據說明黑色能源大省――山西正在努力向綠色能源基地蝶變:
2011年山西煤層氣抽采量達52億立方米,居全國首位;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532萬千瓦,比“十一五”末增加68%。其中,水電裝機243萬千瓦,增加33%;風力發電裝機150萬千瓦,增加4倍;燃氣及余熱余壓發電裝機126萬千瓦,增加29%;生物質能發電裝機11.5萬千瓦,增加15%;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1.5萬千瓦,實現零的突破。
山西殺虎口風電。資料圖片
山西能源產業發展可喜的不只是發展速度快,更是能源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山西省發改委宏觀研究院院長王宏英分析,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新興能源無疑是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的“重頭戲”。
礦井殺手變身搶手能源
煤層氣俗稱瓦斯,遇明火便會爆炸,因此被稱為煤礦安全“第一殺手”,其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2倍,又是名副其實的臭氧層“殺手”;但其主要成分是甲烷,和天然氣成分基本相同,是一種更清潔、高效的綠色能源。
山西的煤層氣儲量位居全國首位,占到了1/3,而晉城市的煤層氣儲量又最為豐富,占到了全省的70%。
如何才能將這個讓人談之色變的“礦井殺手”成功轉化為安全清潔的綠色能源?晉城煤業集團率先闖出了一條煤層氣開發利用的路子。
晉煤集團所在晉城礦區西部區域煤層瓦斯含量高,噸煤瓦斯含量平均在16.6立方米以上。特別是全國首座高瓦斯條件下的千萬噸級現代化礦井――寺河礦東井,礦井每分鐘絕對瓦斯涌出量高達497.8立方米,世界罕見。1993年以來,隨著企業煤炭主業的西移北擴,晉煤集團全面步入了高瓦斯礦井行列。目前共有15對高瓦斯礦井和1對煤與瓦斯突出礦井。
面對高瓦斯對礦井安全生產的極大威脅和制約, 晉煤集團積極變“被動防御瓦斯災害”為“主動開發清潔能源”,創建并實施了“瓦斯地面預先抽采”、 “井上井下同采,抽采利用并舉”、“采煤采氣一體化,開發利用商業化”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在綜合治理礦井瓦斯、保障礦井安全生產的同時,把煤層氣的開發利用作為開發新型能源、促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舉措,推動煤層氣產業迅猛發展壯大,成為全國煤層氣領域的排頭兵。
在全國第一座高瓦斯條件下的千萬噸級礦井――晉煤集團寺河礦,記者了解到:這座瓦斯涌出量世界罕見的礦井,自去年7月份以來,井下瓦斯平均日抽放量持續保持在100萬立方米以上,創全國煤炭生產礦井單井瓦斯抽放量之最。被抽采上來的瓦斯,源源不斷地進入瓦斯發電廠,變為清潔能源,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如今,晉煤集團創造性地探索礦井瓦斯治理與煤層氣開發利用的科學模式,建成了世界最大瓦斯發電廠、煤層氣液化廠、地面煤層氣開發示范工程、井下瓦斯抽采工程、煤層氣燃料供應系統,形成了煤層氣勘探、抽采、輸送、利用等完整的產業鏈。
作為資源型城市的晉城,環境狀況也曾一度讓環保部門頭疼不已。煤層氣燃燒后幾乎沒有污染物,通過推廣使用煤層氣,晉城空氣質量優于二級的天數,由2002年的59天,增加到2010年的354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了104天,晉城市煤層氣綜合利用工程還先后獲得了“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和聯合國“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 全球百佳范例。
煤老大打造光伏航母
今年,在亞洲規模最大的第六屆國際太陽能光伏大會上,山西潞安礦業集團研發的“潞安高效”光伏電池一經亮相就吸引了觀眾和參展商的眼球。
首次發布的“潞安高效”新型光伏電池,平均轉換率達國際領先水平,與傳統工藝相比,采用新工藝的單晶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達19.8%以上,多晶電池片平均轉換效率達17.5%以上,使用壽命長達25年以上。
潞安集團作為山西五大煤炭企業集團之一,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型新能源技術研發,全面打造垂直一體化硅產業鏈條,通過技術創新開發的一款款新產品,為國際光伏產業市場打入了一劑劑強心針。
步入潞安集團太陽能科技公司,對太陽能的利用可謂無處不在,大到采用光伏建筑一體化技術的辦公樓、太陽能路燈、太陽能蓄電汽車,小到太陽能充電器、手電筒,都顯示出了生態綠色能源的廣闊前景。
不僅在高科技園區,在基礎條件落后的貧困山區,潞安太陽能產品的優良品質同樣得到檢驗。今年,公司向呂梁山區興縣康寧鎮新康小學和安家莊小學援建的光伏發電站,不僅解決了小學日常用電的困難,也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用上了多媒體教室和24小時熱水。
在光伏技術變化日新月異、客戶對產品要求越來越挑剔的光伏市場中,潞安太陽能生產出的光伏產品,在轉換效率和技術指標上始終保持行業領先。“潞安太陽能”品牌光伏產品已一次性通過了德國、美國等國家的專業認證,其可靠的品質逐漸贏得了良好的市場聲譽。
為了使技術研發始終處于前沿,潞安太陽能2011年成立專家委員會,由來自中科院、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院校的10余名光伏領域知名專家組成。公司通過在長治組建光伏研發中心,在上海與上海交大合作成立光伏實驗室,吸引眾多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充實到公司研發一線,形成了產學研合作創新戰略聯盟。
“近年來,國內的光伏企業不斷增多,但像潞安這樣,從硅礦石開采,到工業硅冶煉、高純多晶硅提煉,最后到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一體化的企業還是不多見的。”國務院參事石定寰表示。
目前,潞安集團正在全面構建年產40萬噸聚氯乙烯、6萬噸工業硅、1萬噸高純度多晶硅、1兆瓦光伏組件的太陽能垂直一體化產業鏈條,將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上下游一體化光伏產業基地。“十二五”末基地將全部建成投產,屆時潞安太陽能公司將形成百億元企業規模,預計年產值將達到160億元以上。
風能大省插上自主創新的翅膀
山西省作為煤炭資源大省,發電形式以火電為主,但山西豐富的風能資源是新興能源發展中不能忽視的富礦。據統計,山西風能儲存量約為5800萬千瓦,大型風電場技術可開發利用的容量已超過1000萬千瓦。
山西風能利用,可謂后來居上。今年一季度,山西風電裝機容量已達到131.35萬千瓦,預計到2015年,全省風電裝機達到1200萬千瓦。國家能源局下達的“十二五”第二批風電項目核準計劃中,山西省有20多個風電項目位列其中,裝機總容量138.85萬千瓦,全國排名第二,山西風電產業迎來大發展時期。
如何抓住綠色能源發展的歷史機遇,太原重型機械集團依靠自主創新,將利用風能的成本降到最低。目前,已具備了由陸上到海上等各類風電整機及風電增速齒輪箱系列產品的研發制造能力。
風電技術裝備作為風能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風電產業發展的基礎和保障。2009年,太重集團生產的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并網發電。這標志著山西省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力發電機成功進入并網發電階段,經并網后的實際考核驗證,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同類設備先進水平。
去年底,太重和大唐華創風能簽訂了出口美國的首批17臺3.6兆瓦風電增速齒輪箱的訂貨合同,實現了太重增速齒輪箱的首次批量出口,標志著太重已進入風電產品的最新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經過不斷努力,太重逐步掌握了多種風力發電機組整機的核心技術,擁有1.5兆瓦和2兆瓦風電整機的批量生產能力。目前,具備完全獨立知識產權的5兆瓦風力發電機的自主研發亦已完成,并進入工藝準備和制造階段,預計今年底即可下線,明年5月可并網發電。
太重風電產品制造業的快速崛起,直接帶動了山西省風電零部件產業鏈的發展,也為山西裝備制造業和綠色能源專業升級作出貢獻。
“十二五”期間,山西煤炭產量將控制在10億噸以內,電力裝機容量達到0.8億千瓦―1億千瓦,煤層氣開發總量達到200億立方米,新能源開發總量占到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由5%提升至10%,不斷促進能源工業由粗放到集約、由高碳向低碳、由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由單一到循環、由黑色到綠色的五大轉變,推動能源產業轉型升級。
通過綠色、多元、低碳化發展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山西能源產業將成為全省轉型跨越發展新的戰略支撐,山西也將成為引領我國能源轉型發展的新型能源中心。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