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xicheji.com-天天日天天舔,亚洲成年av免费看,99久热这里有精品免费,亚洲经典精品,97无码超碰中文字幕,成人AV中文字幕,亚洲风情在线观看,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將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發展戰略

2009-08-24 09:48:36 學習時報   作者: 馮之浚 金 涌 牛文元 徐錠明  
“低碳經濟”概念最早正式出現在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在其后的巴厘路線圖中被進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是希望國際社會能夠重視并采取措施將低碳經濟的共識納入到決策之中。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區域的清潔發展、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可以看成是人類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為了獲取能源而大量消耗化石能源,致使地層中沉積碳庫的碳以較快的速度流向大氣碳庫,從而引發了溫室效應、環境污染等災難性問題。據世界銀行統計, 如以20世紀整整100年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典型代表,那么在這100年當中,人類共消耗煤炭2650億噸,消耗石油1420億噸,消耗鋼鐵380億噸、消耗鋁7.6億噸、消耗銅4.8億噸,同時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使大氣中CO2濃度在20世紀初不到300ppm上升到目前接近400ppm的水平,并且明顯地威脅到全球的生態平衡。第一次工業革命給世界文明帶來的陰暗前景,高碳排放引起的全球碳平衡失調是一個主要的原因。預測指出,到2050年世界經濟規模比現在要高出3—4倍,而目前全球能源消費結構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氣)在總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達87%,未來的發展如果仍然采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那種高碳模式,到本世紀中期地球將不堪重負。由此,以低碳經濟模式為基本內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同時,低碳經濟與低碳能源是密不可分的。縱觀人類能源發展的歷史,我們清楚地看到,人類文明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伴隨著能源的改進和更替,而且人類所使用的能源是在沿著高碳到低碳、低效到高效、不清潔到清潔的方向、從不可持續到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工業革命以來經濟發展的事實表明:低碳能源是低碳經濟的基本保證,清潔生產是低碳經濟的關鍵環節,循環利用是低碳經濟的有效方法,持續發展是低碳經濟的根本方向。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

  作為發展中的大國,我國全力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倡導循環經濟,在中央文件和領導人講話中,多次提出要將節能減排、推行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任務。但是由于中國人口數量眾多、經濟增長快速、能源消耗巨大、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來自于能源、環境的壓力十分巨大。依照著名的卡亞公式原理,人均“碳足跡”取決于人口數量、人均GDP、能源強度和單位能源含碳量等幾個變量,由此計算中國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在國際上會遭遇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作一個政治問題之后,我們必須采取有力行動加以應對,將低碳經濟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增強國內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擴大出口的需要,還是緩解在全球排放等問題上面臨的國際壓力的需要。這既符合我國現代化進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對來自國際上的挑戰。

  2007年我國消費煤炭約23億噸,碳基燃料共排放出CO2達到54.3億噸,居全球第二。在2007年,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CO2;每生產1度電,要釋放1公斤CO2;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出2.2公斤 CO2。這些數字表明,中國的能源消費處于“高碳消耗”狀態,加上中國的化石能源占總能源數量的92%,其中煤炭要占68%,電力生產中的78%依賴燃煤發電,而能源、汽車、鋼鐵、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加速發展,就使得中國成為“高碳經濟”的典型代表。而未來的30年,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仍處于加速推進的階段,也是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時期;13億人口的生活質量提高,也會帶來能源消耗的快速增長;生產領域、消費領域和流通領域都處于高碳經濟的狀況,必然導致溫室氣體的高排放,產生一系列政治、經濟、外交、生態等嚴重后果。這種嚴峻的挑戰,使得我們必然將推行低碳經濟模式,提到國家戰略層面上加以思考。

  統計分析指出,目前我國的CO2年排放總量在54億噸左右,平均每萬元GDP的CO2排放約1.9噸,平均每人的CO2排放約4.1噸,平均每平方公里的CO2排放約540噸;在全國地級以上約280座城市中,排放出CO235.2億噸,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65%;在全國經濟100強城市中,共排放出CO227.9億噸,約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2%。依據中國低碳發展路線圖的初步設計,在全面推行低碳經濟,大力實施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發展清潔生產,努力減少碳源增加碳匯,進一步加大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捉的技術創新力度,以及全面實施循環經濟、清潔發展機制和提倡綠色消費等綜合性措施下,到2030年中國的CO2排放總量將可能出現“拐點”,每萬元GDP的碳排放下降到1噸以下,人均的碳排放不超過3噸,基本實現低碳經濟的戰略目標。

  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建議

  第一,實現觀念創新,切實貫徹“低碳經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重要途徑”的思想。大力宣傳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措施和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必要性,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能源結構的調整、科學技術的創新、消費過程的優化、政策法規的完善等措施,全面推行低碳經濟,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實現管理創新,建立推進低碳經濟的制度和措施。首先,應將發展低碳經濟納入政府規劃,請國家發改委牽頭,組織有關部委,制定出低碳經濟的“國家方案”和行動路線圖,與國家的“發展規劃”、“能源規劃”、“循環經濟規劃”和節能減排規劃相銜接,形成一個具有國家意志的可操作的低碳經濟發展藍圖。其次,應突出主要工業行業和重點企業的發展責任,尤其對于六大高耗能產業和東部發達地區,要進一步制定出分階段實施目標的重大措施,著力解決這一影響低碳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最后,注重發揮政府、行業協會、企業和公眾等各類主體在的積極性,形成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整體合力。在每個企業、每個部門和每個家庭,可推行簡易的碳排放核計每日流程表。從基層入手,既能衡量對于CO2的排放數值,又能將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理念貫徹到每個國民的心中。建議在全國選擇10個城市、100個企業、10000個家庭作為低碳經濟試點,取得經驗后在全國推廣。

  第三,實現技術創新,建設發展低碳經濟的技術支撐體系。建議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有關部委,共同制定優惠政策,推進低碳技術發展。應將資源生產率置于技術發展的中心地位,既要依托現有最佳實用技術,淘汰落后技術、推動產業升級,實現技術進步與效率改善,又要大力推動相關技術創新,包括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生態恢復技術等,通過理論、原理、方法、評價指標等方面的創新,尋求技術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資源生產率。能源科技是解決日益嚴重的環境和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發展能源科技,要早謀劃、早安排,建立能源科技儲備,當前要瞄準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積極開展研究開發和示范工作。

  第四,明確法律責任,建議在審慎分析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組織專家仔細核算中國的“碳足跡”,建立科學合理的“碳預算”制度,進一步完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碳交易”模式,并由全國人大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作為權威性的國內法應對國際氣候變化對于中國的挑戰。應注重從約束和激勵兩個方面建立法律制度,在強化法律約束力的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激勵政策,支持和推動企業、公眾大力發展低碳經濟。

  第五,推進國際合作,要積極參與國際上關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的交流,尤其是要加強與發達國家在低碳能源技術和碳捕獲與埋存技術方面的交流合作。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術對于全世界都是一個新的課題,當前正在推動示范和制定標準及規則,為了爭取我們的話語權,應采取積極態度,主動參與。同時我們有廣闊的市場,應歡迎并引進國外的先進理念、技術和資金到中國來,共同示范,共享成果,爭取雙贏,為我國能源技術發展開創新的道路創造條件。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發展戰略 國家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