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石化”,“中石油”、“中石化”均指集團)在天然氣公司系統內下發文件,川氣東送天然氣出廠價格以基準價格上浮10%執行,即出廠價格為1.408元/立方米。
此價格已達到了上游企業中石化自主調價的上限。
川氣東送工程預計從今年10月左右開始分段投產。同時由于由中石油直接負責運營的西氣東輸二線工程也將于2010年開始引入中亞管道氣,至此,國內天然氣上游三大企業中的兩家都迫切表達出了其提價愿望。
而在另一側,國家發展改革委早在今年初就草擬了一套天然氣價格改革方案供各部門討論。9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對《能源》雜志記者表示,天然氣下游價格改革首先要考慮百姓的承受能力。
由于中石化尚未與川氣東送全部下游燃氣公司簽訂購銷協議,業界關注的焦點已由“何時提”,轉為“怎樣提”。
“政府有時也比較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鄧郁松對《能源》雜志記者稱,上、下游如何聯動是難點之一。
向左走 燃氣公司要利潤
“左右為難”,中國石油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董秀成這樣形容目前地方政府在天然氣漲價上的狀態。
他告訴《能源》雜志記者,目前國內的天然氣價格是由出廠價加上管輸價格形成城市門站價,然后加上輸配費后,最終形成終端用戶價格。出廠價、管輸價、配氣價均由政府定價,不過上、中游國家發展改革委介入較多,而配氣價由地方發展改革委決定。
地方發展改革委需要協調的企業主體與我國天然氣產業鏈布局相關。我國天然氣上游勘探、生產主要掌握在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手中,中游的長輸管網也主要由上述三大央企占據(中石油占到全國管道建設的70%以上),下游城市及工業燃氣的輸配業務則是國有和私營公司共存。
在政府管制的出廠價環節,天然氣生產商可以在中準價上下浮動10%。在川氣東送管線上,由于增加了脫硫裝置,成本較以前增加,中石化已在基準價格上上浮了10%。
而在中游,四川省政府已經公布,川氣東送全線的管道平均運輸價格暫定為0.55元/立方米,到四川、重慶、湖北、江蘇、浙江和上海的管輸價格為每立方米0.06元、0.16元、0.32元、0.76元、0.81元和0.84元。
中石化雖屬國有公司,但更是重利潤的世界500強企業。中石化人士向《能源》雜志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中石化外輸管線3575km,占全國9%。公司市場主要在川西、西北 、東北區域。
2008年中石化天然氣銷量70.7億立方米,其中煉化企業用氣11.6億立方米,跨區銷量20億立方米(由陜京二線向山東、河南代輸17億立方米,西氣東輸3億立方米),均價1046元/千立方米。
出于企業利潤考慮,上中游企業將目光聚焦于城市燃氣公司理所應當。
然而,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各地方政府需要兼顧的還有地方燃氣公司利益。
目前我國60%以上的城市燃氣已經由國外資本和民營資本經營。而從目前各燃氣公司披露的數據看,這些公司利潤似乎并不高。
一方面,業內人士建議,“不要輕信這些數字。”董秀成稱,雖然60%以上下游市場由外資和民企進入,但下游市場幾乎仍未實現競爭。
由于國內天然氣幾大管道之間并未互通,各城市管網相對而言并不如其他國家密集,因此目前在某些城市里,只有一家或兩家天然氣燃氣經營公司,這些公司實際享受著單個城市市場的壟斷。這些公司向地方政府匯報自己的成本和利潤時,“多少會有水分”。
而與此同時,下游燃氣行業也在聯合起來爭取自己的利益。中國城市燃氣協會就曾給國務院“上書”,列舉城市燃氣價格與上游天然氣價格不能聯動的弊端。
“相對于上、中游巨頭,下游燃氣公司的議價能力確實不是很強。以福州燃氣為例,該城市燃氣每年消費2億立方米,如果上游氣源每立方米漲價0.4元,下游一年不調價就虧損8000萬元。企業為自身利益爭取政策支持是自然之舉。” 相關人士告訴《能源》雜志記者。
但站在國家管理的角度,當上、中、下游都未出現充分競爭時,下游趁上游漲價之機順勢要求提價的聲音就會令政府不得不考慮。
于是,國務院法制辦8月下旬召開了《燃氣管理條例》專家討論會,就上、下游價格聯動等問題進行了研討。
“如果上下聯動只打雷不下雨,政府部門可能會更加棘手”,上述相關人士稱。這是因為,隨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向下游滲透,我國天然氣行業下游的力量不會逐漸減弱,而只會越來越強。
向右走 消費者對提價敏感
從新疆到上海,居民與下游燃氣公司之間都在為價格博弈。
中國國際投資促進會秘書長李原曾在烏魯木齊呆過14年,并在當地做過區長。他告訴《能源》雜志記者,按國家西氣東輸線路,新疆的天然氣輸送至上海。雖然烏魯木齊用的不是該線上的天然氣,但他“當政”時,烏魯木齊民用天然氣的價格比上海還高。
作為區人大代表,李原曾向烏魯木齊市領導反映過此情況。相關部門后來做出的解釋是,烏魯木齊冬、夏用氣量不平衡。夏天烏魯木齊用氣少,天然氣公司要虧損,冬天燃氣公司供氣又不夠用。國家環保部一位在新疆掛職的領導曾建議當地政府牽頭建一個儲氣罐,但這需要投資幾千萬元。
李原的經歷真實地反應了我國天然氣供應的特點——長期以來,我國基本形成了由供方進行天然氣上中游規劃,由需方(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燃氣公司)進行天然氣下游利用規劃的局面,兩方面的規劃沒有進行科學協調。
隨著我國天然氣用氣結構的變革,這種規劃上的差距更加顯現。1958年,我國四川盆地天然氣管線僅有27.7公里。“八五”計劃之后,國家開始調整一次能源消費結構,隨著西氣東輸、陜京二線、忠武線、澀寧蘭等長輸管線的建成投產,我國用氣區域迅速向經濟發達的沿海市場轉移。
在用氣結構上,2000年全國天然氣消費總量中,工業燃料和化工用氣占78.3%,城市燃氣僅占17.6 %,燃氣發電占4.1%。
而來自中石化的數據顯示,城市燃氣正在成為第一大用氣領域,2007年在天然氣消費中的比例為39%,發電用氣比例也有明顯增加,化工和工業燃料用氣同比則有較大幅度下降。
中石油2008年的數據雖然與中石化略有不同,但也顯示了同樣的趨勢。
由于我國歷史上形成的規劃不協調、前后政策制定者對能源緊缺性的認識不同等因素,我國天然氣被居民接受晚于其他傳統能源。但對提價,個人消費者早就從其他傳統能源價格改革中鍛煉出了“不提為好”的心理。
“化工和工業燃料企業雖然占比仍很大,但企業對上游市場價格變化相對習慣。個人或家庭消費者不贊成天然氣漲價,也不是在乎那幾分錢,而是因為我國資源性產品價格一開始就定低了,在其他民生服務仍待改善的時刻,百姓習慣性認為漲價就是對自己不好,在加上部分媒體跟風炒作,反對聲音就大了。”董秀成稱。
他也贊同,我國天然氣價格改革的癥結在于它是一種民用消費者普遍使用的清潔能源,價格調整涉及民生問題。按我國現行體制,下游城市燃氣調價,需燃氣公司提出漲價申請,經過聽證會和地方政府審批。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鄧郁松對《能源》雜志記者稱,供需雙方價格能否達成一致與雙方在量上能否匹配密切相關。但總的價格規律是,價格越低,用戶應該就越多。
按鄧郁松的判斷,我國天然氣新增用戶更多是愿意選擇能源轉換的人。他們原來是用煤或者用油,這些人能否轉用天然氣,一是取決于政府政策,比如北京市就是政府強制使用天然氣。二是用戶對使用哪種能源有一個最基本的成本判斷。“天然氣的價格太高我就會使用煤炭。”
向前進 由地區到全國
據鄧郁松介紹,在比較成熟的國家,上游價格是通過市場競爭形成的,管道部分也是由政府監管,下游價格與上游之間是聯動關系。國外的天然氣價格很多是按照熱值來計量的,而目前我國按照體積計價。
在今年8月舉行的中國石化上半年業績說明會上,中國石化副總裁雷典武表示,政府部門正在研究改革天然氣定價機制,改革的趨勢是按照市場化原則與可替代能源采取比價關系。
實際上,對于如何改革,今年3月國內已有加權平均定價、一氣一價、上下聯動以及區域定價等幾套方案。
董秀成認為,即使國家發展改革委年底出臺改革方案,改革內容也不會太過具體。“目前政府只能規定一個目標,然后一步步推進解決”。
加權平均是眼下比較現實的一步棋。“只能是每個城市都在自己的地盤上形成統一氣價”,董秀成稱。比如一個城市的上游氣源和管輸價格各有三種,到達城市門站后,按不同的門站價加權平均,再加上城市管網的固定成本和利潤,形成到用戶終端的統一價格。
而由于各大天然氣管道仍是“各干各的”,形成全國統一氣價現在仍不現實。
對于非常規天然氣的替補作用,則相對更是遙遠。國家能源局石油天然氣司司長張玉清對《能源》雜志記者稱,國內非常規天然氣何時能發揮重要作用,主要取決于其技術進展。
據中國天然氣戰略研究中心顧問李良介紹,目前中聯煤層氣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但與此同時,中聯煤層氣公司董事長、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孫茂遠近日撰文指出,根據目前實際情況,我國達到2010年地面開采煤層氣的規劃目標,非常艱難。
“呼吁提高國家財政對煤層氣的補貼,加大對煤層氣風險勘探和基礎設施建設的資助,進一步解決礦權重疊問題”,孫茂遠稱。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