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日前在公司成立16周年慶祝大會上說,三峽工程初步設計任務已如期完成,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綜合效益開始全面發揮,對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峽工程的興建,增強了長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中華民族治理長江水患的千年期盼基本實現。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初步形成,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便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三峽工程也能配合分蓄洪工程,防止荊江地區發生毀滅性災害。
今年汛期,三峽大壩遭遇5年來的最大洪水,洪峰流量55000立方米/秒,但大壩削減洪峰流量15000立方米/秒,減輕了下游防洪壓力。
三峽工程的興建,提高了水電在我國電力供應中的比例。三峽電站自2003年首批機組發電以來,已累計發電3500多億千瓦時。三峽電站還促進了全國電力聯網和西電東送、南北互供輸電大格局的形成,提高了電網運行質量,具有跨流域調節、水火電互補調節等效益。
三峽工程大大改善了長江通航條件,降低了航運成本,為沿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三峽船閘運行6年來,累計通過三峽壩區的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三峽蓄水前葛洲壩船閘22年貨運量的總和。
三峽工程具有顯著的節能減排和生態補水效益,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與燃煤電廠比,三峽電站每年相當于節約原煤50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億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100萬噸。通過水庫調蓄,三峽工程還可增加長江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中下游通航、用水條件。
三峽工程為三峽庫區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庫區產業結構優化,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不斷發展。1992年以來,庫區人均GDP年均增長12.1%,高于同期9.2%的全國平均增長速度。
三峽工程建設管理積累了六條基本經驗
新華社宜昌9月28日電(記者江時強、吳植)中國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日前在公司成立16周年慶祝大會上說,三峽工程初步設計任務已完成,工程綜合效益正全面發揮。回顧工程17年的建設歷程,中國三峽總公司在建設管理方面積累了六條基本經驗。
中國三峽總公司作為三峽工程項目開發的責任主體,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組織建設,不斷規范招投標管理和合同管理,并充分發揮項目法人的組織協調作用,組織建設各方建立了既競爭又協作的新型生產關系,確保了工程建設目標的按期實現。
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中國三峽總公司堅持科學化民主化規范化的決策程序。對重大施工方案和重要技術專項,廣泛聽取各方面特別是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的意見,經認真比較分析、反復論證后再集體研究作出決策,保證了方案的安全可靠和經濟可行,避免了重大工程風險和損失。
中國三峽總公司勇于管理創新,建立健全了三峽工程質量、安全、投資、進度等控制體系。在大型水電工程建設中,首次提出零質量事故、零安全事故的“雙零”管理目標。建立了責任清晰、風險分擔、科學合理的投資管理體系,使工程投資控制在國家批準的概算范圍內。公司還利用資本市場開展多元化融資,滿足建設資金需求,并大幅降低融資成本。
三峽工程在設計和建設過程中,面臨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世界級難題,但中國三峽總公司堅持科技創新,攻克了大江截流、船閘高邊坡開挖和支護、混凝土高強度施工、大型機組制造和安裝等一系列技術難題。
中國三峽總公司還正確處理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關系,促進水電開發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公司提出了“建好一座電站,帶動一方經濟,改善一片環境,造福一批移民”的水電開發理念。在三峽-葛洲壩梯級樞紐調度中,正確處理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的關系。
公司還堅持加強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為三峽工程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持。2006年,公司領導班子被中組部、國資委黨委授予“四好”班子稱號。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