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石油公司的國際化(即INOC的崛起)是21世紀全球能源領域的一個重大趨勢。這一趨勢不僅大大壓縮了西方的國際石油公司(IOC)的國際資源空間,而且沖擊了既有的油氣競爭格局和西方所謂的“競爭規則”,促使他們重新審視國家石油公司的發展方向和優勢,并探索與之合作的空間與途徑。但是,近年來國內外專家對于國家石油公司由跨國經營到全球化投資與經營的發展前景,尤其是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全球化趨勢亦有不同的認識。一些國內專家從全球油氣資源占用狀況、投資環境變化及國家石油公司的全球資產組合等角度分析,認為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全球化投資已進入一個頂峰期,未來難見更大的發展勢頭。筆者認為,對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全面判斷取決于對全球油氣格局變化、油氣產業發展趨勢、中國油氣供應安全對策等方面的客觀認識和科學分析。
全球油氣需求東移和供應多中心化
從全球油氣供需格局看,本世紀以來,國際油氣需求增長繼續由發達地區和主要發達國家加速向發展中地區和主要新興經濟體轉移。今后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大油氣消費區增長緩中有降。而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東半球的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和印度)日益成為世界能源消費增長的重心。中國一方面處于世界能源消費的中心,未來油氣需求能否保持穩定、持續的增長,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影響重大;另一方面,中國巨大而穩定的國內消費市場對油氣資源國的油氣輸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從而對世界經濟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在全球油氣需求增長東移的同時,觀察全球油氣供應增長的趨勢是關鍵。根據美國等西半球國家近10年來油氣供應能力的增長勢頭,一些美國學者認定全球能源供應出現西移的趨勢。這些觀點在國內得到了呼應。筆者認為,所謂“全球能源供應西移”是某些美國學者的特定分析,是國內某些專家的誤讀,進而形成對全球油氣供應真實趨勢的一種誤判。首先,歐佩克成員國(特別是海灣產油國)的供應地位和整體影響力盡管有所下降,但是它們的油氣增長潛力巨大,依然是未來世界油氣增長的主要來源,特別是伊拉克再經過三年恢復將成為世界上少有的陸上常規油氣增長最快的產油國和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重要出口國,將繼續提升海灣產油國的供應地位和對世界特別是亞洲市場的供應能力。今后,各國與伊拉克的油氣貿易、投資合作的潛力巨大。其次,冷戰結束后,俄羅斯和中亞一直是歐佩克之外的一個現實的油氣供應中心,未來這些地區在里海、亞馬爾半島、北極海域和薩哈林大陸架油氣開發的推動下,油氣供應地位會繼續上升。再次,西非、東非海域和拉美海域的油氣發現和未來的供應地位也明顯提升。展望2020年至2030年,海灣產油國、美國本土頁巖油氣資源、加拿大油砂、委內瑞拉超重油、巴西深海石油、中亞里海油氣資源、拉美、西非和東非乃至北極海域都將成為全球油氣供應格局中的多個供應中心。其中,北美地區成為非常規油氣開發的代表,將形成一定的出口能力;巴西成為深海開發的代表,將變進口國為出口國。2018年后,伊拉克和東非的天然氣成為新增供應源,使全球天然氣投資和液化天然氣出口更加多元,競爭更加激烈。
全球供應多中心化(或分中心化)是正在展現的真實圖景和趨勢,其結果是世界不再過分依賴中東地區或歐佩克國家的石油供應。這個趨勢為國際油氣合作(包括國家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合作區域和空間。
全球油氣產業發展趨勢
目前,全球能源產業處于重大調整之中。一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資源能源依然是能源產業的主體。但是,這一產業的開發重點將逐步由常規資源向非常規資源過渡,開發地區由陸上資源為主向陸海并重、海洋資源比例逐步增長的方向發展;同時,極地和沙漠無人區的油氣開發地位也日趨重要,成為全球油氣資源爭奪的新高地。二是全球天然氣發展迎來黃金時代,天然氣不僅成為由化石能源到非化石能源的過渡能源,而且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許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依然取決于政策和價格的有力支持。三是高新技術和成本效益成為未來油氣產業發展的關鍵,頁巖氣革命正是突出的例子,目前這些高新技術的廣泛推廣和在致密油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良好效果。四是能源金融功能和能源實體經濟的資金流失衡,能源基礎設施投資滯后已成為未來能源產業發展的桎梏。五是一個國家的油氣產業發展與全球油氣產業發展趨勢高度關聯,國際油氣合作更加全球化。
應該說,這些產業發展趨勢為國家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經營提供了明確方向和領域,也提出了新挑戰。僅就產業領域看,目前中國國家石油公司擁有的海外油氣資源和產量大多位于陸上和已開發的成熟地區。未來能否在全球業務擴張中穩步發展,形成更具實力、競爭力和更有效的經營模式還有待觀察。目前,中國三大國有石油公司具備較強的資金優勢、某些方面的技術和服務優勢;但是,中長期全球化產業發展規劃不清晰,綜合技術和服務能力不全面,全球化經營理念和配套研究不到位,與西方國際石油巨頭相比尚存較大距離,是國內三大國家石油公司未來全球化發展的最大隱憂。
未來全球化投資和經營版圖
根據對2030年前全球油氣供需格局變遷的分析和對全球油氣產業發展趨勢的研究,對未來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經營前景作如下展望。
第一,從油氣供應源來看,在2030年前,全球化油氣投資合作的重點在大中東、中亞—俄羅斯、非洲、南美、北美和亞太等六大地區的戰略資源帶。其中,中亞—俄羅斯乃至大中東地區作為周邊戰略資源帶,是我國獲取油氣資源的核心區。據此,從貿易和投資合作的角度,可以清晰地規劃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安哥拉、南北蘇丹、委內瑞拉、巴西和加拿大等10余個重點油氣資源國對于我國油氣貿易和直接投資的戰略利益。圍繞著這10余個國家,還可以圈點出20個至30個相關投資合作國家。例如,在中東地區繼續擴大對伊拉克的投資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根據國際專家調研,伊拉克的經濟重建既不存在油氣資源問題,也不存在令人擔憂的開發成本問題。隨著社會治安環境的逐步改善,該國水、電、出口等基礎設施和法律政策的到位,進一步擴大國際投資的前景廣闊。這些重點國家應成為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全球化戰略規劃的重要對象,應逐一深入調研、綜合規劃。
第二,從貿易角度看,根據陸海和油氣分類,涉及海路石油、海路天然氣、陸路石油和陸路天然氣四類貿易和若干個進口通道。其中,與我國油氣進口利益緊密相關的陸路油氣通道主要是北部(俄羅斯)、西部(中亞國家和里海)和南部(緬甸及巴基斯坦)三大通道。而海路通道可更加多元。這些依然是點對點的平面規劃。今后,我國要確保能源供應安全,綜合利用全球油氣資源,必須建立適應上述全球化趨勢,涵蓋貿易、投資和經營的綜合、立體與疊加的全球貿易投資體系,進一步提升中國利用國際油氣資源的層次、能力和程度。
第三,除了上述油氣資源帶和貿易體系外,北美、西歐和俄羅斯還應成為我國開展油氣技術研發合作的綜合性技術合作帶。這一領域應該在今后的全球化經營中得以強化。同時,還要學習和熟悉國際油氣期貨市場的變化,主要是紐約、倫敦、新加坡和瑞士四個能源金融和油氣交易中心的動向,特別是觀察金融市場和期貨交易對3個至5個月后國際能源實體經濟(如價格、貿易)的影響,逐步形成對全球油氣金融和期貨功能的管理能力。
第四,基于以上分析,根據筆者勾勒的中國油氣供應版圖,借助綜合貿易體系和全球化投資合作方式,2020年前中國石油公司在上述油氣戰略區域和國家可獲得的年油當量應在5億噸以上,投資總水平接近1000億美元。這一研究結果證明,中國國家石油公司的全球化經營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遠沒有達到所謂的發展頂峰。固然,基于筆者在本系列之三中對全球化經營“硬傷”的分析,實現這一發展前景依然存在較大的風險和困難,唯有實施更大力度和更高層次的全球化戰略,具備兼容并蓄的東方智慧,方能創造新的輝煌。(作者徐小杰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獨立油氣投資顧問)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