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指出,中國的綠色建筑更多是由政府推動的,在普通購房者不感冒的情況下,主動涉足綠色建筑的企業為數不多。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司長楊榕在第三屆能源基金會建筑項目交流會上表示,目前的建筑節能工程,政府強制推動多于市場動力,也就是說,中國的綠色建筑能有今天的發展成果,并非單純的依靠市場,相當大的一部分因素是政府的支持與引導。
那么中國的綠色建筑發展到了一個怎樣的階段?據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介紹,今年我國綠色建筑增長面積力爭達到1.7億平方米,要在2013年綠色建筑增長基礎上再翻一番。而相關調研結果也表明,未來綠色建筑適合用“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三個五年來實現三個轉變:從節能建筑到綠色建筑的轉變,從單體建筑到區域建筑的轉變,從“淺綠”到“深綠”的轉變。
一方面,中國大力推進綠色建筑,另一方面,普通大眾甚至是企業對待綠色建筑的態度不溫不火,大有“與我何干”之勢,綠色建筑應該走向何處。筆者認為,綠色建筑若想實現真正“主動發展”,除了引導公眾改變對傳統建筑的保守觀念,消除對綠色建筑的種種顧慮之外,還應該將綠色建筑“去政府化”,置于市場大環境中,運用市場化手段促進其健康發展。
在交流會上,就提出了推動建筑節能發展的舉措,其中包括:積極建設能耗監管、管理以及節能平臺,明確能效水平標準,通過推動建筑節能來促進相關產業水平的提升等,這其中當然包括節能服務產業。眾所周知,節能服務產業在中國的工業節能、建筑節能、交通運輸節能等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也催生了一大批專業的節能服務公司,這些公司或擁有先進的節能技術,或擁有頂級的節能設備,活躍在建筑節能的各個領域。
其實,部分節能服務公司已經在綠色建筑領域“輕車熟路”,他們結合自身優勢,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建區域能耗監測平臺,在能耗監測與管理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此外,由于節能服務公司參與部分諸如大型公共建筑的能源監測工作,掌握第一手能耗數據,在制定能效水平標準方面也有著較高的發言權,因此在未來或許可以參與到相關能耗標準的制定工作中。
綠色建筑不僅僅是滿足發展的需要,更是改善民生的需要,節能服務公司在綠色建筑領域做出的努力,也不單單是展現自己的技術實力,更多的還是推動綠色建筑走向市場,改變人們的思維方式,令其清楚的看到綠色建筑的益處,并逐步接受,以此來推動綠色建筑在中國的自由發展。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