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治霾紅利”背后的啟示
如果把蘭州治理霧霾的經驗一言以蔽之的話,那就是一是靠科學,二是靠群眾。用科學的手段查找源頭,并進行科學有效的網格化管理,對不同形態的污染源分類把控,源頭治理。在這一過程中,執法力量永遠是有限的,需要依靠群眾的監督和共同參與。
與蘭州相比,有些地區的霧霾治理,陷入了運動化、情緒化治理的誤區。有的是在出現霧霾后、或重大節會時“大治理”,忽視平時的防控。還有的地方不科學分析污染源,只用行政強令“一刀切”,怠于科學管理和使用市場手段,最終污染物排放“按下葫蘆浮起瓢”,居民也對諸多限制措施不滿,失去了“全民治霾”的積極性。甚至“越霧霾越開車”,因為誰都不愿把自己置身戶外。
打贏治霾攻堅戰,要靠符合當地實際的科學措施和市場手段,更要靠市民的理解、支持甚至參與其中。只有激發“全民治霾”的積極性,才能重建曾經的美麗家園。蘭州能做到的事情,別的城市其實也能做到,關鍵是,誰來做,怎么做。
“十一”長假結束,華北等地區再次陷入十面“霾”伏。在同一時間,地處大西北的蘭州卻碧空萬里。自2003年國家正式公布重點監控城市大氣污染指數以來,蘭州就始終排名在前、并被列為重點監控的城市。但是,去年,蘭州退出了全國十大污染城市排行榜,目前正在向全年優良天數超300天的目標邁進。
近期,在環保部的推廣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治理任務較重的多個城市,正在效仿和借鑒“蘭州經驗”,投入霧霾阻擊戰。
蘭州是如何摘掉了“黑帽子”的?而蘭州的治理經驗,能否讓其它地方也最終兌現“綠色紅利”?
全民 “ 洗城 ” 與全城網格
要了解蘭州在全民治霾中究竟做了什么,有兩件事最為直觀:一是全民“洗城”,一是全城網格。
9月19日,雖然正值仲秋,但蘭州已經開始進入治霾的“冬防模式”。下午3時,74家市直機關的2216名公務員走上街頭,開始在自己的責任區域范圍內擦洗護欄、道路指示牌、撿拾垃圾。
與此同時,城關、七里河、西固、安寧等近郊四區的政府機關、街道、社區共組織了1.5萬人,開始清理垃圾、清洗護欄、沖洗過街天橋、擦洗果皮箱、清洗門頭牌匾。
經過兩個小時的清掃,全市主城區面貌可謂煥然一新。據悉,這是蘭州今年“冬防”以來首次“周末大掃除”行動。根據《蘭州市2014~2015年度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要求,冬防期間(2014年9月16日~2015年3月31日),需每周組織開展一次全民大掃除活動。
蘭州市酒泉路街道辦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解釋說,“說是大掃除,實際上就是全民‘洗城’,減少市區的揚塵污染。遇沙塵天氣,沙塵結束的第二日,市區開展全民大掃除,全面徹底清洗公共設施、交通護欄等設施。”
按照蘭州市環保局的分析,蘭州冬季的污染源集中在4個方面:工業污染、煤炭污染、揚塵污染及機動車尾氣污染。
每一處裸露的黃土坡和地面、每一處建筑工地的粉塵易散性的砂石、土方或廢棄物,都覆蓋著黑色的防塵布、防塵網,并定期噴灑粉塵抑制劑,城區街道實行24小時灑水降塵。所有施工車輛、挖掘機械等駛出工地前必須清除泥土作防塵處理,泥土、塵土帶出工地就會遭遇重罰。
成功讓裸露的坡面、地面和建筑工地不產生揚塵,與當地推行的“網格化”管理不無關系。
蘭州正寧路社區的專干李秀蓮,從去年開始有了一個新頭銜——“網格長”。冬季采暖期,她除了日常工作外,還要負責正寧路農貿市場和蘭林路市場集中點火的運行情況。一天巡查4次,這4次巡查的時間全是人們準備生火取暖或做飯的時間。
李秀蓮說,“自去年11月開始,實行集中點火后,市場里的空氣變得清新多了。”
采暖期過后,李秀蓮的任務就是監督網格內的坡面、地面和建筑工地。在蘭州,有多少李秀蓮一樣的“網格長”,沒人做過統計,但可以肯定的是,全市劃分為1482個網格(樓院、小區)后,實行市、區、街道三級領導包抓網格,100平方公里的市區網格縱橫,而每一個網格都有若干“李秀蓮”嚴防死守。
以白銀路街道辦為例,街道將所轄5個社區的區域按標準劃分為32個單元網格,并建立了環保專干、樓院長、環保志愿者、轄區單位協管人員的“一網四員”。遇有煙塵或揚塵,“一網四員”馬上趕到現場處置。
靠著網格化管理,蘭州將抑塵、降塵的管理觸角,延伸到每一戶居民、門店、單位、單位門房、工地工棚、樓院。據說,僅蘭州城關區就排摸出5萬處空氣污染源,由“網格長”全年重點監控。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