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能源局2015年12月16日更新的數據,去年前11個月,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累計5049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僅為0.7%,但全國發電設備累計平均利用小時為3597小時,同比減少309小時。這表明,我國電力市場出現了供大于求局面。但火電新增裝機卻逆勢飆升,同比增長約7.4%,火電投資金額更是增長約27.8%。火電建設主體也不再限于五大發電集團,呈蜂擁而入之勢。
國家發改委電力體制改革專家咨詢組專家、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火電提速原因眾多,副作用明顯,國家在宏觀調控層面應進行控制。但最重要的是為其重新定位,讓火電在未來電力市場大格局中找到其正確的位置,與眾多可再生能源一起實現多能互補。
地方強力驅動
據曾鳴分析,我國火電項目建設速度與電力需求和火電未來定位相比的確建設速度過快,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中央將火電項目審批權下放后,地方政府僅僅站在自身經濟發展的角度考量急于上火電。
所謂火電即利用煤、石油、天然氣等固體、液體、氣體燃料燃燒時產生的熱能,通過發電動力裝置轉換成電能的一種發電方式。我國的電力供應長期以來是以煤電為主。
一個巴掌拍不響,火電建設顯得過快與我國用電量增速下滑有關。這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尤其鋼鐵、煤炭、建材等面臨嚴重產能過剩,需求疲軟致使電力能源供大于求。
近一年以來,我國的火電項目獲得批準上馬明顯提速。僅僅以我國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大唐國際(大唐國際發電有限公司的簡稱)為例,其在2015年前8個月就核準了5個火電項目,總功率達到約6700兆瓦。而其在2013年和2014年所核準的火電總功率僅為約6100兆瓦。
與之類似的情況在其他四大發電集團也被重演,這與中央將火電項目審批權下放地方關系密切。2014年11月,國務院發布《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2014年本)的通知》,首次明確了省級政府具有火電站的核準權。“恰逢煤價低估和國家電力需求未被全部釋放,地方政府從有利于稅收、拉動就業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角度考慮做出了快速上馬火電的決策。”曾鳴說。據了解,2015年項目核準量大大超過“十二五”前四年的平均量。
按照“十二五”規劃,煤電增速為年均7.8%,這是在全社會用電增速為年均8%時做出的。而2015年,這一數字僅為0.7%左右,遠低于預期。而在權力下放到地方后,整體發展目標并未改變。曾鳴認為,這就需要國家從宏觀上進行調控。
而國家對火電的控制也的確已經開始。就在去年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和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做好電力項目核準權限下放后規劃建設有關工作的通知》,這一文件要求各地區要及時修訂燃煤電站控制目標,規范下一年的火電項目審批,避免一哄而上。
2015年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電力體制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發布了電改6個配套文件。其中第六個《關于加強和規范燃煤自備電廠監督管理的指導意見》就是為了規范火電站中自備電廠的建設。
在審批權下放之前,各種手續繁瑣、冗長,核準過程甚至要經歷漫漫十余年。據曾鳴分析,在權力下放后,是對過去繁復的集中審批的一種反彈。還有就是一些早就拿到了“路條”項目趁著現在的電煤價格低谷集中上馬。
火電充滿誘惑
煤電項目是賺錢的買賣,這在行業內已經不是什么秘密。據了解,僅以發電量占全國四成的五大發電集團為例,由于火電項目盈利能力出眾,其今年創造了十多年以來的盈利新高,利潤率增長超過10%。
火電盈利能力如此之強與電煤價格下降有直接關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宏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與2011年11月份相比,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的價格下跌了約57%。”而煤電上網價格只下調了5分錢,調整幅度僅有10%左右。這制造了一個巨大的利潤空間。
有五大發電集團內部人士表示,現在對地方政府和企業而言,如果能有幾個已經獲得批準的火電項目,到幾年后經濟走強,用電需求增加時候再投產,就等著掙錢吧。
但是,去年以來自備電廠建設的燎原之勢顯然凌亂了大家的步伐。據了解,以山東省為例,去年全省的火電裝機中有80%左右為自備電廠,新增的裝機量達到1270千瓦。在我國其他用能大省也有相似現象出現。
自備電廠最大的優勢就是對高耗能企業而言,其電價更便宜。自備電廠主要是指企業自建、自發自用的電廠,除非出現特殊情況進入電網為居民供電,一般情況只為少數企業服務。而這類項目的審批權限在地級市發改委,隨著煤價下行,這類電廠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山東各企業自備電廠裝機量從2014年占全省裝機的22.9%,迅速提升到2015年的32.5%。同期五大發電集團在山東的份額則從2014年的60.7%降至52%。
自備電廠的環保情況一直堪憂。據了解,政府曾經以排放超標為由對其進行控制,但是效果并不明顯。
“火電站過度建設會帶來很多問題。環保和產能過剩問題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其將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帶來阻力。”曾鳴說。火電裝機對防治大氣污染構成威脅,也對中國承諾在2030年達至碳排放峰值形成壓力。在帶來巨大投資浪費時,也將進一步阻礙水、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消納。
煤炭業的救星?
2015年,山西省的煤炭及煤炭相關行業占全省的經濟比重達到一半左右。隨著煤炭行業不景氣,山西省等以煤炭行業為支柱的省份經濟發展都出現了困難。2015年,全行業虧損面達到80%。國有的煤炭企業虧損達到223億元。受此影響,2015年山西省前三個季度的GDP增速僅為2.8%,在全國排名倒數。
據張宏介紹,2015年12月初的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為371元/噸,比2015年初的價格下跌約三成。坑口煤價則在180-190元/噸左右,已經低于成本價100-130元/噸。煤炭資源大省不得不尋找出路。
煤炭便宜了,煤電上網電價調整又沒跟上,燃煤發電的利潤自然是豐厚的,這似乎為困境中的煤炭企業找到了救星—煤電聯營。而經濟受到拖累的山西省正是制定了這樣的自救措施。
據了解,根據山西省經信委在2015年出臺的《山西電力產業三年推進計劃(2015-2017年)》顯示,山西2016年—2017年即將開工的煤電項目總計2754萬千瓦,總投資1626.6億元。以如此規模的資金投入到煤電建設中,將對未來產生十分巨大的影響。
曾鳴認為,“不能任由煤電這樣發展下去,但最重要的是對煤電進行重新定位。”煤電要實現另外的價值,即為可再生能源調峰的價值。在接下來的電力體制改革中,要讓煤電的這一調峰價值得到體現。
“比如建立各種各樣的輔助服務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和電力市場同時運行,燃煤發電可以提供輔助服務,這個輔助服務是有價值和價格的,也能盈利。”他說。要將各種發電能源進行合理的優化組合,使得煤電和風光水等可再生能源都在市場中有合理的地位,真正實現多能互補。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