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互聯網行業似乎遭遇了“多事之秋”,百度因“莆田系”而攤上大事兒,成為眾矢之的;“BAT三巨頭”中的另外兩家——阿里和騰訊也攤上點小事。5月3日,一篇名為“電e寶來啦!微信、支付寶將無法繳電費”的報道引發熱議,報道稱國家電網近期下發文件,要求各地推廣國家電網自有支付平臺“電e寶”,確立“電e寶”在線上交納電費主導地位,并考慮關閉第三方電費支付接口,矛頭直指微信和支付寶。
對此,國家電網回應稱,“電e寶”是新增的客戶交納電費渠道,國網電商將按照市場規則,滿足客戶服務需求,持續完善平臺功能;同時,現通過社會化第三方支付渠道交費的客戶仍可選擇原方式不變。不過,不管“關閉第三方電費支付接口”是否屬實,未來會不會發生,就開通的業務來看,“電e寶”同微信、支付寶未來呈“三足鼎立”之勢已然明朗。
盤點:支付市場的雙雄爭霸
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在支付市場的撕逼由來已久,從支付寶和騰訊財付通的推出就開始了。具體說來,大概是這樣的:
阿里和騰訊的PK還不止于此。滴滴和快滴合并前后,在“打車軟件”中的燒錢競爭是這樣的:
而在春節的“紅包大戰”中,是這樣的:
“電e寶”破局,小船說翻就翻
在水、電、煤等生活繳費業務當中,支付寶和微信同樣呈現出相對勢均力敵的格局:
4月,國家電網公司自有的第三方支付平臺電e寶繳費功能上線,隨著“電e寶”進入“支付市場”,這種“二元格局”大有被“三足鼎立”取代的趨勢。即使國網公司未來不會“關閉第三方電費支付接口”,在繳納電費方面,“電e寶”當然比支付寶和微信有天然的優勢。由于這種天然的優勢,“電e寶”的出現或將使支付寶和微信在這一領域的博弈陷入“囚徒困境”。
目前支付寶和微信都可以購電,說明和電網公司是有合作協議的,而“電e寶”的出現對“合作的小船”顯然并不有利。雖然生于電力行業,以繳納電費為起點,但“電e寶”志不在此,其“野心”在界面上就已然暴露無遺,除了繳納電費外,“電e寶”還包含了貸款、購物、財富管理、保險購買、商旅服務、智慧生活、健康醫療等方方面面的功能,儼然一副向騰訊、阿里叫板的姿勢。
雖然整個4月份,“電e寶”的推廣并未引起廣泛關注,當下的目標還只是7個月內實現“新增注冊用戶數超過50萬”,但考慮國網的實力,其未來并不可小覷。國家電網注冊資金5363億元,用工總量逾172萬,經營區域覆蓋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供電人口超過11億人,其半年營收就過萬億,相當于20個騰訊。出身“又紅又專”,擁有“過硬后臺”,又經過這場“關閉第三方電費支付接口”的熱議而備受關注,“電e寶”不久的未來想必不會是“池中之物”了。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