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氫能委員會預測,到2050年,氫能及氫技術將催生全球超過2.5萬億美元規模的市場,可為3000多萬人提供就業機會。8月1日,記者從成都市氫能暨新能源汽車產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獲悉,近日印發的《成都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提出,到2023年,成都氫能產業力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過500億元,建設全國知名的氫能產業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目前,成都已聚集氫能產業鏈企業及院所50余戶,覆蓋氫氣制備、儲運、加注和檢測,燃料電池及整車(機)研發制造等主要環節。下一步,成都將以燃料電池汽車、動車、有軌電車、無人機等為牽引,大力發展氫能、燃料電池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有序發展氫源供給設備,帶動氫能產業成鏈發展、集群發展。
《規劃》明確,成都將重點開展燃料電池電堆及動力系統、氫氣儲運與加注等關鍵技術協同攻關。到2023年力爭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電堆體積功率密度達到3.5千瓦/升,冷啟動溫度達到零下30℃以下;車載燃料電池系統壽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車載高壓儲氫及加注壓力達到70兆帕。打造全國領先的氫能產業核心技術創新高地。
應用推廣方面,到2023年,成都力爭全市在客車、物流車、環衛車、出租車、公務車、共享汽車等領域推廣應用燃料電池汽車達2000輛以上;建設燃料電池有軌電車示范線2條,示范線路總長30公里以上;燃料電池在無人機、分布式能源、船舶、各類電源等領域開展示范應用;建設覆蓋成都全域的加氫站30座以上;“氫生活”理念融入大眾生活。根據《規劃》,成都將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建設省內客運、城際物流氫能交通系統,籌建“成都-綿陽”“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城際氫能線路,逐步形成規模化的城際氫能交通網。
發展氫能過程中,成都將推動形成跨區域產業協同,與涼山、阿壩、甘孜、雅安、樂山、宜賓、瀘州等地加強富余水電制氫和工業副產氫的消納合作;與攀枝花、西昌等地加強釩鈦礦產資源在氫能材料領域的應用;與綿陽聯合開展氫能重大科技成果在多個領域的轉化合作;與德陽、綿陽、眉山等地開展城際燃料電池大巴、物流車示范運營;促進成渝兩地打造氫能經濟示范區;與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在技術開發、企業合作、平臺共享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良性互動等。
產業布局方面,成都將在龍泉驛區(成都經開區)、郫都區、新津縣、新都區、高新區(西區)、彭州市、雙流區、金堂縣、邛崍市9個區域規劃打造氫能產業功能區,形成“五園一城一都”(包含5個專業制造產業園、1個氫能產業新城、1個綠色氫都)的氫能全產業鏈空間布局新格局。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