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縣海拔近千米,光照充足。作為扶貧對口支援單位,2017年,東麗區依托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積極實施“光伏脫貧”工程。
在承德縣崗子鄉鄭柵子村,一眼望去,幾乎家家屋頂裝上了亮晶晶的光伏發電板,77歲的劉少信家也是其中的一個。作為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2017年,包括東麗區給予每戶2000元的援助資金,劉老漢享受到政府12000元補貼,還有銀行13000元無息貸款,自己只拿5000元,成了“光伏脫貧”第一批受益者。
按照前三年每度電價1.08元,以后每度電價0.88元的上網標準,三年后就能收回光伏發電成本。但看著雖然光伏發電只賺不賠,可劉老漢當初還是打起了退堂鼓。劉少信說:“萬一下了一場雹子,把設備砸出一些窟窿,好幾萬塊錢不就打水漂了嗎?”
政府光伏發電安全保障的承諾,打消了劉老漢想賺怕賠的顧慮。2017年6月底,劉老漢家的屋頂裝上的兩排16組光伏發電板,正式上網發電,讓平日賦閑在家的他有了一個新身份──發電記錄員,每天雷打不動地記錄下發電的收入賬。三年記錄下來,劉老漢不僅償還了貸款,收回了成本,還盈余了7300多塊錢。劉少信說:“我算了一下,一年平均發7600多度電,前三年我掙了25398元。今年,已經發了6397度電,收入5630元。如果到今年底,全家僅靠光伏發電就能收入近7000元,這比過去一年的收入還多。”守著穩賺不賠的自家“屋頂銀行”,現在的他每天坐在家里就把錢賺。
劉老漢算的是依靠光伏發電實現自家增收的一筆小賬。作為對口幫扶承德縣,東麗區算的是要把光伏發電培育成當地扶貧產業大樹這筆大賬,助推貧困群眾長效脫貧。東麗區投資援建的兩家滿族鄉光伏扶貧電站,電站建成一年多來已為鄉里帶來70萬元收益,有了這筆錢,鄉里通過購買公益崗,吸納貧困村民就業,村民不出村,就獲得一筆穩定的收入。承德縣兩家滿族鄉副鄉長張繼華說:“如果沒有東麗區援助的光伏電站助力脫貧,我們是拿不出70萬元。”
和兩家滿族鄉光伏電站一樣,借助當地太陽能資源優勢讓百姓增收。四年來,東麗區累計投入6347萬元,為當地建起20個村級光伏扶貧電站,這些扶貧電站平均年收入50萬元,可持續收益20年,直接帶動2545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穩定脫貧,每戶新增收入3000元,也讓當地干部群眾明白了產業發展、百姓脫貧不能只吊在一棵樹上。現在的承德縣已經形成一村一個“發電廠”,一戶一個“小銀行”的光伏脫貧格局。昔日的貧困戶劉少信老漢發現這半年來村里變化很大,依托“光伏脫貧”不僅貧困家庭收入增加,而且大伙兒也越來越有奔頭兒。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