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化石能源仍占世界能源供應量的絕對主導地位,其他補充能源和新能源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7月12日,在遭到一次否決后,奧巴馬政府再度簽署新的“深海鉆探作業禁令”,該禁令給從事深海開采作業的國際石油公司蒙上了陰影。
面對全球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及供需不平衡,幾乎所有的國際石油公司都在致力于開采隱蔽的資源,伴隨技術難題的還有各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加之全球氣候變化壓力,能源多元化漸成一種趨勢,目前的能源格局中除了石油、天燃氣、煤等傳統能源外,此前“忽略”多時的非常規能源,如頁巖氣、煤層氣、油砂等已風生水起;此外還有已經嶄露頭角的新能源,如風能、太陽能以及核能。
看上去,新能源的步伐很快,前景很美。那么,傳統能源會不會很快退出歷史舞臺?新能源是否會馬上占據主流市場?未來20年,世界能源舞臺的格局究竟如何?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新聞周刊》在巴黎采訪了全球四大石油化工公司之一的道達爾集團。
傳統能源:20年后仍占主導
“到2030年,世界能源供應依然非常依賴石油、天然氣、煤炭三種能源。”道達爾集團戰略高級副總裁Jean-Jacques Mosconi 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在他看來,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能源供應量的比例將維持在75%。其中,石油占到30%,天然氣占到22%,煤和其他傳統能源占到23%。
有意味的是,這與2005年化石能源占世界能源供應量81%的情況并沒有太大變化。與這種看法相左的是比較流行的能源“峰值論”。
去年,國際能源署對全球800多處主要油田進行評估,大多數油田已過產油高峰期。委內瑞拉、伊朗、俄羅斯、沙特、尼日利亞、墨西哥等都被判定已經達到石油生產的高峰期。此外,安哥拉、利比亞、卡塔爾、哈薩克斯坦、伊拉克、科威特和阿聯酋也被預測將在2030年達到石油生產高峰。
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比羅爾表示,“全球石油枯竭速度已超出預期,能源危機逼近將給全球經濟復蘇構成危害。”針對2030年的世界能源格局,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判斷。
顯然,“石油枯竭”觀點并未獲得產業界的認同。Jean -Jacques Mosconi用數據說明未來70年傳統能源的發展,2008年世界平均日產石油8173萬桶,2009年,全球石油產量同比減少200萬桶/天,約7973萬桶,這是自1982年以來的最大降幅,今年的日產量已開始回升,據他判斷,2020年至2030年期間石油日產量能達到9500萬桶。 事實上,傳統能源的產量和儲量沒有必然的直接關系。Jean-Jacques Mosconi介紹說,單從儲量看,按照現有生產水平可以供應70年之久。細分來看,前30年石油產量主要來自中東,中間的20年通過提高采收率和新油田發現,后20年在加拿大、馬達加斯加等地開采重油。
針對“石油枯竭”論調,Jean-Jacques Mosconi說:“政治、技術、融資、環境等限制因素減緩了新增產能的發展。”
據介紹,目前沙特石油產量大概維持在每天800萬桶,但實際產能可以達到1200萬桶,但這樣做可以使油價保持較高水平。
同時,由于技術水平低下和不安全因素,在尼日利亞,每天有60萬桶的產能沒有實現。在委內瑞拉,政治原因導致了本可以達到沙特阿拉伯規模的日產量如今也不超過每天240萬桶。
英國石油公司今年6月9日發布的《世界能源年度統計述評》也佐證了上述看法,述評稱:全球已探明石油儲量夠用40年;技術進步將能夠大大提高石油探明儲量和產量;全球石油供應量可持續上升幾十年。
非常規能源:技術突破是關鍵
在傳統能源唱主角的同時,此前一直被“忽視”的頁巖氣、煤層氣、重油等非常規能源也開始成為重要的能源選擇。
“我們看到現在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開發,比如頁巖氣在北美已經非常強勁,極大補充了傳統天然氣供應。”道達爾集團副總裁、天然氣與電力部總裁Philippe Boisseau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當這種來自頁巖層的隱蔽資源被開采出來后,和傳統天然氣沒有任何區別。目前,全球探明的頁巖氣總資源量為456萬億立方米,相當于常規天然氣的1.4倍。[page]此外,頁巖氣“低碳能源”的光環促使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德國、法國、瑞典等發達國家早早啟動了對頁巖氣的研究和勘探,以求改善本國能源結構。
盡管發達國家對利用頁巖氣未雨綢繆,但是,由于擔心尚未徹底成熟的頁巖氣開采技術可能損害生態環境,全球頁巖氣開采仍處于初期。
“頁巖氣在全球油氣資源里所占的比重是與技術密切相關的,完全依賴于技術進步的程度。對這種技術的要求是不僅能夠開發這些資源,而且是在不破壞環境的前提下去開發這些資源。”Jean-Jacques Mosconi說。 道達爾集團在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Barnett頁巖天然氣田中占25%的股份。實踐中,難處自然也體會頗深。在美國,環境保護部門就因頁巖氣開采技術使用到的化學制劑可能造成大氣和水污染,屢次呼吁相關企業在開采前做深入的環境和公眾衛生評估。美國科羅拉多州甚至制定了針對頁巖氣開采的環保條例。
目前,中國公司正在加拿大投資另一種非常規能源——油砂項目。油砂是一種非常規石油資源,根據道達爾集團在加拿大的油砂項目經驗,“油砂開采一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水的利用問題。油砂開采需要大量的水,但開采后如何對水進行循環再利用是一個問題。”道達爾集團副總裁、勘探與生產部總裁Yves-Louis Darricarrère說。
他介紹:“對于油砂開發,企業必須有很好的技術儲備。我們是在開采地打入兩口鼻形的井,從一個井孔注入蒸汽,使得瀝青油在儲層中可以流動,再從另一井孔中導出。”
可以看到,這些能源不能用常規方法和技術進行勘探、開發與加工,盡管潛力巨大,但面對技術瓶頸,它們仍是 “補充能源”。
新能源:亟待產業鏈整合
如果說20年后化石能源仍是主導能源,那么,新能源卻是今天的主導話題。2010年,伴隨全球低碳發展的呼聲,新能源產業被反復聚焦。
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中,作為基本能源——太陽能已經成為新能源市場中發展最快的領域,形成了穩定增長的市場規模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太陽能熱水器、安裝在屋頂的太陽能發電裝置比其他新能源更早地應用于人們日常生活。
Jean-Jacques Mosconi預測,“2010年至2020年,太陽能需求預計平均增長27%,2020年至2030年預計平均增長17%。” 雖然發展迅速,但太陽能占全球能源供應比例依然較小。道達爾預測,到2030年太陽能占全球能源供應的比例只有3%。
對于競爭力受制約原因,5月在意大利舉辦的光伏峰會上,與會企業直指高昂的成本,認為“只有成本基礎較低的公司能夠生存”。
在太陽能領域,其產業一般分為晶體硅的提純、太陽能板制造、太陽能發電系統安裝等幾大板塊。目前,分散的板塊尚未進行良好的整合。以2010年全球前十大太陽能公司為例,排名第一的美國First Solar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薄膜光伏模塊供應商;排名第二的中國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也主要是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
Philippe Boisseau表示,“對于全球太陽能市場,不應從競爭而是從上下游產業鏈合作的角度來看,這就要求產業鏈上各家公司通力整合,形成全球性的太陽能公司,這樣才能夠在全球實現太陽能的競爭力。”
事實上,道達爾之所以選擇發展太陽能,最重要的一點是,太陽能可以更好發揮其一體化協同效應,他們的策略是在太陽能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的各個環節都有參股相關企業。
從太陽能這個炙手可熱的產業可以看出,新能源的未來需要冷靜地梳理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形成協同與合力,改變當前的專業分工策略,形成垂直整合的運營模式。
也唯有如此,阻礙新能源發展的成本因素才有可能被消除。在成本下降之后,新能源產業會逐漸釋放出規模效應,從而提升在全球能源供應中的比重。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