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作為一種高效、清潔的新能源,已經被廣泛應用于電動汽車、儲能系統、智能家居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5月16日-5月18日,全球能源管理及自動化領域的數字化轉型專家施耐德電氣攜其涵蓋從離散工業、混合工業到過程工業全面的自動化及能源管理解決方案亮相第十五屆深圳國際電池技術展覽會(CIBF2023)。
雙碳目標下,以鋰電行業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施耐德電氣工業自動化OEM行業市場總監王新華表示:“伴隨市場需求的持續激增,鋰電制造企業需要不斷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應用,通過更加精準的過程控制與質量管理,確保產品生產的安全、穩定、高效,以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憑借在能源管理和工業自動化領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前瞻洞察,施耐德電氣通過數字化技術,以及‘能源與自動化融合、終端到云的融合、全生命周期的融合、從分散管理到統一運營,以及可持續的綜合能源管理’的五維融合,賦能企業增強韌性,提升生產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咨詢引領,從咨詢到落地的整體解決方案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鋰電池制造企業更加需要通過頂層規劃,有效管理業務、提高效率和生產力,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施耐德電氣融合能源管理與自動化技術專長,兼顧能源與過程效率,以“綠色智能制造咨詢”與“可持續發展咨詢”為先導,從頂層規劃到落地實踐,從戰略、運營、實施,再到覆蓋從互聯互通的產品、邊緣控制到應用分析與服務的軟硬件一體化解決方案。
在落地實施過程中,施耐德電氣為鋰電行業的設備和生產線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產線管家系統,精益化制造運營管理 (MOM),覆蓋“云-邊-端”的智能廠務系統,以及能源管理、預測性維護、數字孿生軟件等,在機器和工廠的全生命周期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
柔性生產:加速滿足多元化生產需求
隨著鋰電池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迭代,企業需要不斷調整生產工藝流程,以適應新產品和效率提升的要求。在不斷變化的市場與技術環境下,柔性生產已成為鋰電生產中的一項關鍵需求。
對此,施耐德電氣新一代Lexium MC12柔性輸送系統具有靈活、穩定、高效等特點,可滿足各行業的多元化應用場景需求,助力企業縮短產品創新周期,加快生產節奏,以柔性生產支撐智能制造升級。此外,Lexium MC12柔性輸送系統可以與施耐德電氣EcoStruxure機器專家數字孿生軟件以及Lexium Cobot協作機器人結合使用,使客戶能在不中斷當前工作流程的前提下對新產品或新產線進行測試,并且在運行過程中隨時調整設計,從而更好地滿足生產要求,大幅節省能源管理效能,在提升速度與可靠性的同時,使設備綜合效率(OEE)提高50%。
可追溯、配方安全與效率提升:ProLeiT先進過程控制解決方案高效引領鋰電新材料行業
鋰電制造在制造過程中對鋰電設備的精度、穩定性和自動化水平擁有嚴格要求。施耐德電氣ProLeiT的Plant iT過程控制系統,集訂單、批次、配方、物料管理、MES制造執行系統于一身,同時可提供豐富的信息化系統接口,能夠與企業資源計劃ERP、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LIMS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PLM等相結合,顯著提升生產過程穩定性和運營靈活性,從而提高生產力和效率。
目前,ProLeiT的Plant iT解決方案可用于鋰電新材料行業全流程過程控制,包括三元鋰/磷酸鐵鋰前驅體配液控制、反應釜控制、正負極材料混料、碳酸鋰鹽和電解液生產制備等在內的重要工序,特別是在三元/磷鐵前驅體生產工序中掌握關鍵的控制策略,具有提升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改善效能。其與施耐德電氣Modicon M580控制器的完美集成,更是為鋰電新材料企業帶來了訂單管理、批次管理、物料管理和配方管理于一體的信息化服務升級,為鋰電行業在產品質量追溯、產品一致性、配方安全性和生產效率提升等方面帶來質的飛躍,顯著提升管理水平與企業效益。
智能成就品質 為企業生產保駕護航
鋰電池生產工藝復雜、流程較長。施耐德電氣擁有與鋰電制造全流程——包括前段的極片制造、中段的電芯合成、后段的化成封裝——相耦合的完整解決方案。在助力天原集團將其兩家子公司(宜賓光原和宜賓鋰寶)打造為新型、高穩定性的智能工廠項目中,施耐德電氣結合宜賓鋰寶公司實際情況,為其開發了覆蓋整套鋰電池正極材料生產裝置的制造執行系統(MES),搭建了生產執行過程信息化管理技術方案,由此實現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產成品質量控制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即從上游宜賓光原提供的原材料到下游宜賓鋰寶產成品的完整溯源,并通過對質量檢測、工藝指標、生產記錄、生產管理等八大模塊的信息追溯管理,做到了正向追蹤、反向追溯以及生產過程中任意節點的追溯,溯源水平位于行業前列,并為兩家企業的工業大數據平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隨著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鋰電池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施耐德電氣秉持綠色可持續理念,從智能制造到可持續咨詢能力,從柔性生產到工藝配方的獨特優勢,全面發力綠色鋰電領域,加速助力鋰電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