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迎來了“開門紅”,2023年或將迎來建設大年。
一方面,中國風電裝機需求在2022年被壓制延后有望開始集中釋放。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截至2023年4月底,國內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79.66GW,同比增長12.2%;1-4月,國內新增風電裝機14.2GW,同比增長58.5%,其中,4月單月新增風電裝機約3.8GW,同比增長126%,增速再創新高。
華創證券根據“十四五”規劃裝機量目標及風電項目招標進度測算,預計2023年全年海、陸新增裝機將同比增長145.7%和71.4%。
另一方面,招標周期和業績兌現周期重疊,迎來招標業績螺旋上行機會。據風電觀察統計,截至4月初,2023年以來風電機組公開招標規模為30.6GW,每月的風電機組招標規模均高于往年歷史招標量,2023年有望迎來風電裝機、交付大年。
國盛證券表示,2022年風電板塊經歷低谷之后,單位盈利降至底部,2023年海風、陸風開工高景氣,板塊業績有望逐季環比持續上行。同時海風板塊,2023年將陸續啟動項目的前期工作,各省的海風的競爭性配置、核準、招標將陸續啟動,催化密集。
大量風電中游以鋼、鐵為核心原材料,2023年二季度開始,中厚板、生鐵、廢鋼等核心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行,其中廢鋼降幅達12%、中厚板降幅達12%,為風電中游企業盈利帶來短期修復,季度盈利提升值得期待。
全球來看,2025年也將成為海外海風市場的并網高峰,根據海外項目的建設節奏,2023年已經陸續進入前期招標階段,2023年以來,國內廠商陸續獲得歐洲海纜、管樁訂單,海外競爭力持續提升。海外的高毛利訂單或將持續提升風電企業中期盈利水平。
中銀證券也表示,2023年國內需求高增長在望,風電招標需求持續向好,為后續裝機需求增長提供有力指引;風機中標價格止跌企穩,產業鏈盈利能力或有望迎來拐點。
政策驅動增長
作為能源消費大省,近日,廣東省能源局印發《廣東省推進能源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方案》明確,到2025年,廣東省內電力裝機容量將達到2.6億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44%左右,電力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40%以上。
能源結構的調整也為產業發展帶來機遇。《方案》指出,2022年廣東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達到7100億元,未來要進一步做大做強海上風電裝備制造業、不斷壯大太陽能產業,同時推進先進核能產業布局,推動全省新能源產業營業收入在2025年達到10000億元,打造萬億新能源產業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風電特別是海上風電,近年在廣東發展勢頭迅猛。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4月,廣東風力發電量累計已達122.7億千瓦時,當期發電量達28.6億千瓦時,實現同比增長45.2%。
事實上,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根據國海證券的統計,2022年涉及能源電力尤其是風電的國家級政策共約37項,從頂層規劃、技術創新、開發模式、市場交易、安全管理、金融投資等各方面形成了有益風電行業發展的一整套政策支撐體系。
2023年1-5月,由國家能源局等部門發布的風電、能源領域的政策已有15項,涉及電力安全管理、電力業務許可、農村試點建設等方面,持續深化電力市場的建設與管理。
2022年,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以及工信部發布了至少4個涉及能源裝備創新發展的政策,驅動風電行業技術創新持續向上;其中《“十四五”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規劃》以及2022年12月海南萬寧漂浮式項目開工,將帶動和培育漂浮式風電裝備和國產化產業鏈能力的發展,開啟漂浮式新市場。
政策推動分散式與大基地開發并舉。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發布《關于印發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項目清單的通知》,提到2030年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455GW,其中“十四五”和“十五五”時期規劃建設風光基地總裝機約200GW和255GW。在此后發布的多個可再生能源發展頂層規劃中,多次提到推動加快“沙戈荒”大基地模式的開發建設。當前國內第一批大型風光基地已悉數完成,第二、三批項目也正持續推進。
與此同時,2022年1月發布的《加快農村能源轉型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以及5月發布的《鄉村建設行動方案》中,均提出了實施鄉村清潔能源建設工程,在適宜的地區推進分布式風電和光伏建設。在鄉村振興成為“十四五”乃至“十五五”主旋律之一的背景下,分散式風電獲得重大發展機遇。
“十四五”期間風電裝機量可期。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增量在全社會用電量增量中的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量實現翻倍”。經國海證券測算,若按上述規劃實現裝機,預計中國“十四五”年風電需累計新增裝機353.9GW,2021-2025年分別需新增裝機47.6 GW、37.6 GW、73.1 GW、93.9 GW、101.8GW。
Wood Mackenzie發布《中國風電市場展望2022》,預計在203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的推動下,中國風電市場未來十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11%,2022-2031年,中國風電新增并網裝機將達到662GW,其中149GW將來自海上風電;至2031年底,中國風電市場的累計并網容量將達到959GW,占全球風電累計并網容量的45%。
為推動“十四五”可再生能源高質量跨越大發展,截至2022年12月,共有23個省市發布“十四五”能源發展規劃。經統計,31省規劃風電新增裝機量達305GW。其中,內蒙古、甘肅、河北、廣東是規劃風電新增裝機量較大的省份,分別為51.2 GW、24.8 GW、20.3 GW、20.0GW。
沿海地區海風規劃接連出臺,超預期規劃發展信心。2022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加快推動海上風電集群化開發,重點建設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和北部灣五大海上風電基地”。
據國海證券不完全統計,截至2022年12月,沿海省市海上風電規劃接近203GW。其中3個海上風電大市規劃超預期,包括廣東省潮州市“十四五”規劃海上風電43.3GW;福建漳州海上風電近遠景規劃50GW;江蘇鹽城“十四五”規劃海上風電33GW。
同時,各地海風補貼政策落地。截至2022年12月,廣東、山東、浙江、上海等地區已經出臺海上風電補貼政策助力海上風電發展,補貼金額為300-1000元、KW不等。
全球穩健增長
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發布的《全球風能報告2023》,2022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77.6GW,同比下滑17.1%。其中,新增陸上風電裝機68.8GW,同比下滑5.1%;新增海上風電裝機8.8GW,同比下滑58.3%。
國泰君安證券表示,全球海風裝機量同比回落主要受到中國2021年搶裝并網增幅較大因素的影響,預計2023年將有大幅增長。根據GWEC的預測,2023-2027年,全球風電裝機復合增速將達到15.1%,2024年全球陸上風電裝機量有望超過100GW,2025年海上風電裝機量有望超過25GW。
2023年4月16日,G7聯合公報將2030年海風裝機目標由120GW上調至150GW,G7國家是國內風電設備供應商的海外核心市場,海外海風產品單價與利潤率更高,國內供應商有望迎來量價齊升。
歐洲方面,歐洲海上風電建設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已成為歐洲最具成本競爭力的能源之一。
根據歐洲風能報告《2022 Statistics and the outlook for 2023-2027》披露,歐洲2022年風電新增裝機19.1GW,其中陸風新增裝機16.7GW,海風新增裝機2.5GW;2022年風電累計裝機量為254.8GW,其中陸上風電累計裝機量224.5GW,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為30.3GW。
國海證券認為,歐洲的海上風電規劃持續超預期。2022年,為應對能源危機問題,實現碳中和戰略目標,歐洲各國不斷提高海風規劃容量。2022年4月,英國再次提出增加海上風電目標規劃,將英國2030年的海上風電目標從40GW提高到50GW,其中5GW用于浮動風電。北歐四國(德國、丹麥、比利時和荷蘭)于2022年5月簽署《埃斯比約宣言》,承諾2030年海風累計裝機達65GW,到2050年累計裝機150GW,共同建設“歐洲綠色發電站”,為海上風電加速重添里程碑。同年8月30日,歐洲8國在能源峰會上簽署“馬林堡宣言”,同意加強能源安全和海上風電合作,計劃在2030年將波羅的海地區海上風電裝機容量提升至19.6GW,為目前容量的7倍。
根據GWEC《GlobalOffshoreWindReport2022》,未來10年歐洲新增裝機合計140.8GW,其中英國、德國、丹麥、荷蘭、法國將會成為歐洲海上風電建設主力,海風新增裝機占比分別為26.7%、14.6%、10.2%、13.1%、7.3%。根據報告顯示,由于德國、丹麥和比利時等成熟市場的活動水平較低,2022-2024年歐洲海風市場增長較為緩慢,預期在2025年之后歐洲市場開始發力,2025-2030年復合增速達29.1%。
美國方面,作為全球陸風建設的領先者之一,截至2021年,美國陸風累計裝機容量為134GW,而海風裝機容量僅為42MW。美國于2021年11月公布了美國實現2050碳中和終極目標的時間節點與技術路徑,計劃2035年實現100%清潔電力目標。根據GWEC的預測,2022-2026年,美國新增陸上風電裝機容量為42GW,新增裝機量表現平穩。
國海證券認為,在政策驅動下,美國海上風電有望后來居上。根據GWEC《Global Wind Work force Outlook》,目前美國累計海風裝機42MW(羅德島30MW Block Island項目和12MW Dominion Virginia示范項目),但美國在海風方面的建設正蓄勢待發。
2021年,美國海上風電采購創新記錄,共有四州授予批準8.4GW項目。2022年2月,美國能源部發布《海上風能戰略》,規劃到2030年、2050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規模將達30GW、110GW。同年8月,美國政府通過《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法案恢復此前對海風的30%稅收減免,減免旨在幫助項目開發商降低成本。9月,拜登政府計劃到2035年建設15GW漂浮式海上風電,旨在將美國漂浮式海上風電的成本降低70%以上(達4.5美分/度)。
根據GWEC《Global Offshore Wind Report 2022》,截至2022年6月,美國共有10個州公布海上風電規劃情況,到2040年州級海上風電開發目標達49.5GW;并且GWEC預計2023-2031年美國海上風電累計新增裝機容量為31.5GW,年均新增超3.5GW。
亞洲方面,根據GWEC《Global Wind Report 2022》、《Global Wind Work force Outlook》,2021-2026年亞洲主要國家(除中國)陸風新增裝機合計29.5GW,年均新增4.9GW,增量穩健。其中,日本、韓國、越南、印度新增裝機各占比11.4%、3.3%、17.2%、68.2%。
2022年前三季度,印度陸風裝機1.6GW風機安裝率有所恢復,但第四季度由于高通脹導致項目被取消、電網閑置、調試日期延長等原因,陸風安裝不及預期,2022年全年風電新增裝機1.8GW。雖然2022年裝機總量不盡人意,但印度未來仍是亞洲風電市場第二主力。在COP26大會上,印度政府提出2030年非化石燃料能源容量達到500GW的目標,可再生能源占能源結構的50%。
越南風能資源豐富,近年來愈加重視可再生能源發展,截至2022年11月,越南風電累計裝機4.1GW。根據越南《電力發展規劃VIII》(PDP8)草案披露,到2030年陸上風力發電目標將達21.5GW。
海風建設也成為亞洲各國新規劃亮點。根據GWEC預測,2022-2031年亞洲地區(不含中國)新增海風裝機量達37.7GW,未來增長空間廣闊。
其中,印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MNRE)制定到2030年風電裝機容量達到140GW的目標,其中30GW為海上風電。但配電公司的土地分配和電網接入支付問題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2022-2026年印度風電建設進度。
根據越南PDP8草案,到2030年越南海風建設可實現7GW,到2050年可實現87GW,為2021年容量的99倍。GWEC預計2023-2026年越南將有1.9GW的海上風電項目安裝。
日本海風建設成發展重點,2020年9月,日本政府通過《海上風電產業愿景》,規劃到2030年實現累計裝機10GW、2040年實現累計裝機30-45GW。
韓國2020年宣布的綠色新政規定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的目標,并提供520億美元綠色經濟投資資金,規劃到2030年實現12GW海上風能目標(截至2023年3月韓國僅擁有142MW海風發電項目),風能前景廣闊。
根據國海證券對中國風電新增裝機預計及GWEC對海外國家及地區風電新增裝機的預測,預計2022-2026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分別為123 GW、137 GW、148 GW、168GW,復合增速達20.9%。其中全球陸風新增裝機分別為99 GW、109 GW、112 GW、122GW;海風新增裝機分別為23 GW、28 GW、36 GW、46GW,2022-2026年復合增速達46.9%,全球海風正式開啟新的增長周期。
根據GWEC發布的《2023全球風能報告》中的預測,2023年全球新增裝機將突破100GW;到2024年,全球陸上風電新增裝機將首次突破100GW;到2025年全球海上風電新增裝機也將再創新高,達到26GW。未來五年全球風電新增容量將達到680GW,預計平均每年風電新增裝機將達到136GW,實現15%的復合增長率。推動可再生能源加速發展的新政策正在世界各地推出,GWEC預計全球風電市場在未來十年及以后將持續增長。
風電建設大年
受2021年風電搶裝潮影響,國內2022年風電裝機有所回落。
根據國家能源局統計,2022年國內風電新增并網裝機量為37.63GW,同比下降21.0%,其中新增海風并網4.07GW,同比下降76%(吊裝到并網存在一定周期)。根據CWEA的統計,2022年國內新增風電吊裝容量49.83GW,同比下降10.9%,其中新增海上風電吊裝容量5.16GW,同比下滑64.36%。
國海證券認為,2022年在原材料漲價、疫情沖擊、物流受阻、行業競爭等眾多因素影響下,風電產品零部件的齊套率不足,風電行業開工安裝不及預期,但仍展現了中國風電行業發展的韌性。
雖然2022年風電裝機有所回落,但風電招標量仍處于高景氣區間,且招標量的快速增長為未來2-3年風電裝機夯實基礎。
根據金風科技2022年年報,2022年,風電公開招標市場新增招標量為98.5GW,同比增長81.9%,近三年風電新增招標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其中,陸風新增招標量為83.8GW,同比增長63.1%;海風新增招標量為14.7GW,同比擴大4.3倍。
國海證券認為,風電招標規模中短期有望維持高位,原因有二:一是平價時代下,風電機組價格持續下探,使得初始投資成本大幅降低,可提高風電項目IRR,刺激風電運營商招標需求,預計2023年風電招標規模維持高位仍有保障。
二是中國中短期內陸風可開發資源容量充足。根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中國風電發展路線圖2050》,全國陸上(3級以上風功率密度條件的地區)可供風能資源技術開發量為20億-34億千瓦。按照國海證券的預計,2025年陸風累計并網規模達5.2億千瓦,僅占可開發容量的15.4%-26.2%。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風電公開招標已超過26.5GW。國泰君安證券認為,2023年仍是風電招標大年,全年海風招標有望突破20GW,風電招標有望維持高位增長。
中銀證券表示,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2023年3-4月,中國風電新增并網量分別實現4.56GW、3.80GW,同比分別增長110%、126%,反映出當前裝機需求的向好趨勢。根據金風科技統計,2022年國內市場新增公開招標規模98.53GW,是2022年中國風電新增并網量的2.62倍。當前已招標未并網風電項目存量空間較大,足以支撐2023年風電新增裝機量實現快速提升全年新增裝機量或有望達到90-100GW。
數據顯示,2022年風電累計裝機容量366.7GW,根據國家能源局的目標,2023年風電裝機規模將達到430GW,對應風電新增裝機規模將達到63.3GW,同比增長68%。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一季度,國內風電新增裝機10.4GW,同比增長32%。
國海證券表示,根據各省市“十四五”能源相關規劃預測,全國“十四五”期間共規劃風電裝機容量約305GW。而2021-2022兩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尚不足86GW,這也意味著2023-2025年,風電年均裝機需要超70GW千瓦才能完成規劃目標。
2021-2022年,風電新增并網低谷疊加2022年高招標量,將為2023年風電裝機和并網高增奠定了基礎,開啟風電建設新紀元。
國海證券表示,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往往滯后風電招標量一年,2022年風電招標達98.5GW左右,考慮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往往滯后風電招標量一年、部分2021年招標項目受疫情影響延期到2023年并網、2023年風電并網消納能力,中性預計2023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73.5GW。目前中國風電裝機情況良好,2023年1-4月風電新增裝機14.2GW,同比增長48.2%。
國海證券預計,2023-2026年,中國風電新增裝機73.5 GW、80.6 GW、83.3 GW、89.4GW,2022-2026年復合增速為24.2%。其中,陸風新增裝機62.5 GW、63.6 GW、63.3 GW、65.4GW,2022-2026年復合增速為19.0%;海風方面,基于各省“十四五”海風規劃,2023-2026年,中國海風新增裝機分別為11 GW、17 GW、20 GW、24GW,2022-2026年復合增速達47.6%。
國泰君安證券也表示,雙碳目標下,國內各省陸續發布“十四五”期間風電裝機規劃,截至目前規劃容量合計超過330GW,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過60GW,2023-2025年有望迎來海風建設加速期。
相對于陸風,海風建設施工難度高,但優勢更加明顯,而中國海上風能資源充足,海風開發勢在必行。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海上風電開發潛力高達2982GW,而目前總裝機量僅有30.5GW,未開發的海上風電資源充足。同時,中國海風資源集中于東南沿海,該區域也是用電需求最大的地區,合理利用海風資源有助于滿足沿海城市電力需求。
國泰君安證券認為,海風有兩大趨勢:風機大型化與海風深遠化。中國風電已進入“大兆瓦”時代,2022年海上風電機組平均單機容量達到7420KW,同比增長33.4%,單機容量大型化有助于提升發電量、節約運維成本。
深遠海風力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限制因素更少,根據相關機構統計,全球超過80%的海上風能資源潛力蘊藏在水深超過40米的海域。海風機組單機容量提升將更好帶動海風走向深遠海,用量提升及技術升級環節充分受益。
產業降本增效
隨著技術進步、政策完善及規模化發展,風電行業日臻成熟。
為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通過市場化手段促進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2019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規定從2021年起,新核準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2021年新建項目可自愿通過參與市場化交易形成上網電價,以更好體現其綠色電力價值。風電全面平價對新建平價項目的發電效率提升、度電成本下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能源轉型的重要支撐之一,中國風光大基地建設進一步提速。2023年以來,中國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加快推進建設進度,第一批9705萬千瓦基地項目已全面開工、部分已建成投產,第二批基地部分項目陸續開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項目清單。2022年,各沿海省市相繼出臺“十四五”時期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廣東、山東、浙江、上海等地亦推出海上風電補貼政策,為海上風電向平價化時代有序平穩過渡提供了支撐。
國海證券表示,平價時代驅動項目規模化、機組大型化發展,倒逼風電產業實現降本增效。
一是項目規模化可實現投資優化,降低前期、設計及升壓站等公共成本,可有效降低總體投資,從而提升整體收益。根據《平價時代風電項目投資特點與趨勢》(徐燕鵬,2021)研究測算,當項目容量由50MW擴容至400MW,項目全投資IRR將由9.33%提升至10.60%,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則由0.3277元/千瓦時降低至0.3085元/千瓦時,項目效益提升顯著。
二是單機大型化可顯著減少風電機組臺數,進而優化風電場道路、線路、塔架投資及安裝成本。在同等項目容量下,當單機容量由2.0MW增加到4.5MW時,項目投資成本顯著降低,資本金IRR可提升9%,LCOE可降低0.0468元/千瓦時。
平價時代下,整機市場競爭愈烈,在大型化降本壓力下,風機整體招標價格出現下滑。根據國海證券的統計,2022年陸上風機中標均價震蕩走低,12月陸上風機“不含塔筒、含塔筒”中標均價為1871.7元/KW、2256.6元/KW,比年初均價低16.5%、11.8%;12月海上風機(含塔筒)中標均價為3649.0元/KW,比年初均價低18.5%。風電運營商受益“平價時代”下風機價格下滑,利潤空間相對充足,推高運營商投資熱情。
2022年以來,風機整體招標價格趨勢向下,自四季度起風機市場投標價格有所企穩。2023年4月,陸上風機“不含塔筒、含塔筒”中標均價為1705.4/KW、2084.2元/KW,同比降低12.1%、7.5%。國海證券預計,2023年風電整機機組中標價格有望維持低位。
中銀證券也認為,風機中標價格逐步趨穩,整機環節或迎來盈利能力拐點。
根據中銀證券的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5月14日,本年內新增公開市場風機預中標項目中,陸上風電含塔筒項目均價為2089元/KW,不含塔筒項目均價為1706元/KW,相比金風科技統計的2022年12月全市場風電整機商風電機組1814元/KW的投標均價并未出現明顯波動;部分框架或集采招標項目中標均價明顯偏低,但具體項目對應的風電整機招標價格仍基本持穩。
海上風電方面,除中國電建集中采購1GW項目中標價格為2353元/KW,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其他項目中標折合單價穩定在3200-3800元/KW的報價范圍內,相比2022年約3867元/KW的平均中標價格略有下行。
中銀證券認為,當前風機價格中標逐步趨穩,風電整機企業訂單交付價格有望隨之企穩,伴隨上游大宗商品價格的下行趨勢,風電產業鏈利潤空間有望修復,整機環節或迎來盈利能力拐點,實現量利齊升。建議關注有望實現價穩量增的整機環節,以及出貨量與盈利能力有望受益于需求超預期的頭部零部件標的。此外,海上風電需求進入兌現期,后續增長潛力較大,建議優先配置業績增速有望匹配或超越行業需求增速的海風、國產化替代環節的龍頭企業。
盈利能力修復
風電設備成本中鋼材、銅、鋅、玻纖成本占比分別為54%、11%、6%、3%。
其中,風力發電的主要設備包括塔筒、塔架、機艙、轉子葉片、軸承、低速軸、齒輪箱、發電機、偏航裝置、電子控制器等。而鋼材是風電發電裝備主基材,風電所用的鋼材品種、規格繁多,以天順風能為例,2022年塔筒成本中鋼板等原材料的占比達80%;風機鑄鍛件中鋼材的成本占比通常為44%-66%。
2022年,受國際行情影響,大宗原材料延續2021年高位行情,對風電上游零部件造成較大的成本壓力;同時,下游大型化趨勢倒逼整機中標價格下滑、行業盈利空間雙向擠壓、估值不斷下探。2023年受房地產低迷行情影響,鋼、鐵等大宗商品價格回落,釋放了風機上游零部件企業的成本壓力,盈利空間得以修復。
中信證券認為,近期作為風電零部件原材料的生鐵、廢鋼和中厚板的價格持續走弱,將有利于風電零部件企業的毛利率回升和業績改善。同時,風電行業新增裝機預計依然會保持較快增長,風電零部件環節有望呈現出貨量增長和毛利率改善的局面。
根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消息,5月鋼材批發市場銷售價格預期指數、購進價格預期指數分別為32.2%、33.5%,環比分別下降33.5個百分點、32.9個百分點,均低于50%的分界線。近期來看,風電零部件原材料中的生鐵、廢鋼和中厚板的價格持續走弱,其中,中厚板是塔筒等產品的主要原材料,生鐵和廢鋼為鑄鍛件的主要原材料,占到總耗鋼量的69%左右。
根據澳大利亞鋼鐵協會(ASI)2022年數據,每GW陸上風電裝機量對應鋼材需求量12.4萬噸,按照用量比例來看,需中厚板8.6萬噸、電工鋼0.6萬噸、特殊鋼3.2萬噸;每GW海上風電裝機量對應鋼材需求量19.0萬噸,其中中厚板13.1萬噸、電工鋼1.0萬噸、特殊鋼4.9萬噸。
根據Wind數據,截至5月12日,鑄造生鐵報3550元/噸,較年初下降10.8%;廢鋼報2580元/噸,較年初下降11.0%;圓鋼報3985元/噸,較年初下降5.0%;中厚板報4235元/噸,較年初上漲2.0%;電解銅價格報64670元/噸,較年初下降2.2%。
風電原材料價格的下降,主要是因為宏觀需求的走弱,中信證券預計,原材料價格的下行將會在風機中游制造產業鏈中帶來利潤的再分配,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比超過60%的風電零部件環節具有更大的彈性。
復盤歷史,原材料價格下降過程零部件業績有所改善。
中信證券對風電行業發展歷程中原材料價格變化和零部件毛利率的情況進行分析。2012-2015年,中厚板的價格持續走低,從2012年年底的4026元/噸下降到2015年年底的2317元/噸,相應的天能重工的毛利率從19%提升到37%;2012-2015年,鑄造生鐵和廢鋼的價格也持續走弱,從2012年年底的3763元/噸和2916元/噸分別下降到2120元/噸和1378元/噸,相應的金雷股份的毛利率也從23.6%提升至34.2%。
中信證券認為,從歷史數據看,風電零部件的毛利率和風電原材料價格之間具有明顯的負相關關系,也就是說隨著原材料價格的下行,零部件的毛利率將不斷回升。同時,2012-2015年國內新增風電裝機呈現出持續改善的趨勢,相應的帶動了產品出貨量的逐年增加。
同時,風機大型化加速,也在助力成本持續下降,目前國內陸上風電項目收益率多已提升至8%-10%,海上風電也有望提前開啟平價上網。在風電經濟性明顯提升之下,疊加政策支持力度加碼,2022年行業招標規模持續超預期,達88GW左右(不含框架招標)。
考慮高招標量奠定裝機增長項目基礎,以及2022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或有10GW項目結轉至2023年,中信證券預計,2023年國內風電裝機有望迎來顯著復蘇,總裝機量有望超過70GW,其中海上風電有望實現翻倍增長到近10GW,且2023-2025年海風裝機有望維持40%左右的較高CAGR。風電裝機需求的持續向好,將帶動風電零部件出貨量的增加,疊加原材料價格下降對于毛利率的改善,風電零部件環節有望實現量利齊升。
事實上,風電零部件作為率先放量的環節,已從2023年第一季度開始修復業績。中銀證券的統計顯示,2023年一季度,塔筒樁基環節實現營業收入40.32億元,同比提升43.6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4.99億元,同比大幅提升103.01%,毛利率、凈利率同比分別提升5.36個百分點、3.66個百分點至23.05%、12.43%;鍛鑄件環節實現營業收入31.73億元,同比提升7.43%,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3.28億元,同比提升79.13%,毛利率、凈利率同比分別提升7.84個百分點、4.12個百分點至21.88%、10.35%。
中銀證券認為,零部件環節的龍頭企業有望受益于需求向好與成本下行帶來的業績快速增長,一季度業績已經開始驗證。
國泰君安證券的統計也顯示,2022年,風電設備企業在宏觀環境、風電平價趨勢影響下,毛利率承壓,但企業加強內部管控,凈利率保持穩定。數據顯示,2022年風電設備行業毛利率為15.72%,同比下降1.94個百分點,歸母凈利率為5.85%,同比提升0.29個百分點。2023年一季度,受益于上游原材料降價,風電設備企業毛利率與凈利率實現快速回升,其中,毛利率為16.83%,環比提升3.55個百分點,歸母凈利率為6.61%,環比提升3.07個百分點。
展望風電行業2023年下半年投資機會,開源證券表示,投資主線方面,從交付能力角度,考慮到2023年交付大年的確定性較高,塔筒具有一定的抗通縮屬性,資金投入和運輸壁壘較高的塔筒環節將出現緊平衡狀態,因此逆勢擴張產能和積極推進出海戰略的塔筒企業將率先得到利潤修復。
從產品結構看,海外、海上風機的高端鑄件具有較好的盈利能力,國產化進度較慢的高端風電零部件擁有溢價空間,因此具備高端鑄件生產能力的鑄件生產企業將迎來成本改善和結構優化的雙修復。
此外,作為抗通縮屬性最強的海纜環節將規避大兆瓦趨勢下的行業通縮,龍頭逐步中標國際訂單將帶領板塊走出獨立行情。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