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天然氣資源量巨大,是中國石化天然氣大發展的主陣地。30年來,西南油氣扎根于此,相繼發現并建成了川西中淺層氣田、元壩氣田、威榮頁巖氣田、中江氣田等大型氣田。
近年來,為保障資源持續供給,油氣勘探開發目標逐漸向復雜山前構造帶、高壓/異常高壓地層等轉移,位于四川盆地川南地區的官渡構造就是典型代表。
官渡構造存在的多個超高壓復雜鹽水層,是成功建井的“攔路虎”,嚴重制約了天然氣資源獲取進度。想要鉆開超高壓地層,必須匹配超高密度鉆井液。既要提高鉆井液密度,又要兼顧流動性、避免沉降,多方面的技術難題擺在鉆井液研發人員面前。
西南油氣和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研發團隊開展聯合攻關,研發出高固相分散劑和超低黏膠體穩定劑,評價了加重材料對鉆井液流動性影響程度,形成了超高密度鉆井液體系,在高溫高壓地質條件下具有良好流動性和低失水量,抗鹽污染性能及沉降穩定性好。
“水的密度為1克/立方厘米,我們的超高密度鉆井液密度大于2.75克/立方厘米,接近水的3倍,應用在官渡構造再合適不過。”西南油氣工程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歐彪說。
西南油氣在四川盆地川南低褶帶官渡構造部署了官深1井,設計井深4110米,采用五開制鉆井。在2864~3700米三開井段鉆進過程中,超高密度鉆井液表現完美,創造了密度為2.87克/立方厘米以上鉆井液進尺745米的世界紀錄。
“每次起下鉆,都能順利下到井底。”西南油氣專家楊健介紹,“這說明井漿在井底高溫下性能穩定,沒有出現沉降情況。”
該技術為川南地區及其他超高、高壓井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為更大規模勘探開發超高壓油氣資源積累了寶貴經驗。
下一步,研發團隊將持續在超高密度鉆井液的穩定性、可控性等方面深耕,為油氣資源高效開發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