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邁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能源與交通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共識促使各國加速能源結構調整,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續攀升。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報告顯示,全球太陽能、風能發電成本在過去十年大幅下降,2023 年部分地區已實現平價上網,為能源轉型提供經濟可行路徑。同時,交通領域電動化轉型勢不可擋,電動汽車銷量增速遠超傳統燃油車。
戰略前瞻:錨定交能融合新航向
政策在這場變革中發揮關鍵引領作用。從 “雙碳” 目標的頂層設計,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 - 2035 年)》《關于加快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政策陸續出臺,明確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充電網絡布局及能源高效利用,為行業發展筑牢政策基石,激發市場活力。這一過程中,很多地區在行業專業能源企業的助力下,積極投入到綠色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創新中,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2024年8 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意見提出要提升新建車站、機場、碼頭、高速公路設施綠色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既有交通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提升。當前,交通領域面臨著能源供應不穩定、充電基礎設施不足、能源浪費等問題,這些問題制約了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而交能融合的本質就是實現交通與能源系統的協同優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碳排放,推動城市的綠色低碳轉型,這讓交能融合業務有著無限發展空間。
AI加持,城市交通有了“智慧大腦”
武漢東湖高新區項目是國內首個靜態交通的交能融合項目。這是一套基于 AI 技術打造的光谷出行平臺,構建了場站查找、精準引導、高效停充、便捷支付、車票購買等全方位的全流程智能服務。截至目前,該平臺成功接入了東湖高新區的 13 個停車場,總計擁有 6083 個停車位;同時通過 AI 運營服務涵蓋了 9 座公共充電站點,有力且有效地緩解了當地長期存在的“停車難”、“充電難”等棘手問題。
該項目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諸多垂直領域的細分場景,融合難度大。承建企業朗新科技集團在推進業務的進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難題。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交能融合在很多城市還處于一個摸索階段,沒有可以明確借鑒的模式,只能自己摸索。”朗新科技集團智慧能源專家俞凱這樣回憶交能融合的破冰過程,“當時組建了專門的團隊,通過梳理不同的用戶對象,不同的業務場景,將所有的應用系統進行整合,并與多地的運營公司深度協同,前后打磨了一年半。”在這一過程中,朗新也摸索出了更加高效的合作模式,通過與地方企業聯合運營,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技術創新是朗新科技集團交能融合業務的關鍵支柱。在軟件平臺領域,俞凱介紹:“憑借深厚的數字化積累,朗新組建了多學科精英團隊攻堅克難。經長期研發優化,成功構建集成停車、充電、虛擬電廠及碳平臺的綜合性軟件系統。打破傳統業務孤島,實現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深度融合。在武漢東湖項目中,該平臺高效整合區域能源設施,動態優化能源分配與設備運行,運營效率提升超 30%,運維成本降低約 20%,成為項目高效運營的‘智慧大腦’。”
2024年3月,朗新科技集團還聯合光谷交通共同上線了“光谷出行”APP,該平臺具備停充一體化運營能力,有效滿足周邊市民的充電需求,目前APP已接入第一批9座充電能源站、770臺充電基礎設施。
在人工智能應用方面,得益于在能源智能化的探索,朗新科技集團積累了豐富的AI賦能經驗,交能融合的“含智量”進一步提升。
AI 是提升服務質量與運營效能的核心利器,但面臨數據與算法挑戰。朗新構建海量數據清洗機制,確保數據真實可靠;還針對停車、充電場景,研發了定制化算法模型,如基于深度學習的充電需求預測模型、智能停車引導模型等,精準度超 90%。同時,通過本地化數據管理與嚴格安全防護體系,保障數據安全合規,在多項目中實現 AI 智能決策支持下的高效能源服務與精準運營管理。
緊抓融合機遇,助力高質量立體發展
武漢東湖項目讓人們對交能融合的落地場景有了更深刻的認知,也推動了各相關領域的協同。
交能融合已經有了未來充電網絡的雛形,核心特點就是高質量立體式發展。高質量體現在充電功率,充電體驗,能源調度優化等方面的提升,而立體式則是指電力基礎設施、微電網、虛擬電廠立體式發展,城市交通的電力運營會更加的靈活化和市場化。
但無論是場景還是技術上,交能融合都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談及未來規劃,俞凱表示,朗新將在深耕城市停車充電場景下,進一步探索重卡充電、城市物流、機場交通、高速服務區等細分場景。
據悉,目前朗新已經在貴州投建了一個新能源重卡基地,設施總單槍是320kW,能夠滿足礦區等地短導物流的充電需求。
在技術方面,朗新也將緊抓AI機遇,不斷優化算法,并將圍繞時序預測等新型技術進行創新嘗試,以更好滿足城市能源場景對效率的高要求。
當下,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對于推動交能融合大計給予了很大的助力,也加快了中國能源轉型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能源企業的持續創新為國資平臺注入了新活力,助力產業升級,通過資源整合、技術應用等讓國資平臺在能源交通領域的布局更加完善、高效。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針對下沉市場的利好政策,以推進新能源的普及,讓更多地方政府和能源企業積極參與,推動產業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