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煤炭市場行情走勢分析
一、當前市場現狀及價格下跌原因
供需格局持續寬松
供應端:春節后產地煤礦迅速恢復生產,主產區晉陜蒙及新疆產能穩定釋放,疊加進口煤創歷史新高(預計全年進口量突破5.2億噸),市場整體供應充足。
需求端:電煤受暖冬影響日耗偏低,電廠庫存可用天數普遍超20天;非電行業(建材、鋼鐵等)處于淡季,利潤低迷導致采購僅維持剛需。
進口煤價格擠壓國內市場
目前進口印尼煤和澳煤在價格上仍具有優勢,進一步擠壓了國內貿易商的交易空間。例如,印尼煤Q3800到岸價約為464元/噸,而內貿煤自北港運至華南到岸價約499元/噸,低卡煤有35元/噸的價格優勢;澳煤Q5500到岸價約735元/噸,較國內同熱值高卡煤有27元/噸的優勢。
庫存高企壓制價格
港口及社會庫存持續累積,對煤價形成了較強的壓制作用。截至2月21日,環渤海港口庫存2978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750萬噸左右。終端補庫意愿疲軟。
二、2025年市場走勢預測
(一)短期(1-3個月):弱勢震蕩為主
需求季節性回落:供暖季結束后,電煤需求將進一步下滑,疊加非電行業復工緩慢,整體采購需求偏弱。
供應壓力延續:國內煤礦生產穩定,進口煤到港量維持高位,市場供需寬松格局難改。
價格波動區間:北方港動力煤價格5500卡或圍繞700-750元/噸窄幅震蕩,煉焦煤受鋼廠低利潤壓制,可能繼續下跌50-100元/噸。
(二)中長期(全年):低位運行中存結構性機會
宏觀經濟政策提振有限
盡管基建、地產政策發力可能帶動冶金、建材需求邊際改善,但新能源裝機加速(風電、光伏新增裝機占比超60%)將持續擠壓煤炭消費空間。
進口煤與環保政策雙重制約
印尼、蒙古等國煤炭出口擴張,疊加國內環保限產政策趨嚴,煤炭行業轉型壓力加大。
2025年電煤長協機制影響
2025年電煤中長期合同簽訂比例變化,行業整體長協簽約量減少5%,釋放約5%的煤炭資源進入現貨市場。可能壓制現貨價格,尤其對以市場煤為主的中小企業形成價格壓力
部分長協占比較高的企業,因市場煤比例提升(長協價通常低于市場價約17%),銷售均價有望小幅上漲,優化利潤結構。
4. 潛在支撐因素:
夏季用電高峰或帶來積極影響,若極端天氣推高日耗,二、三季度可能出現階段性反彈,但反彈幅度仍然受制于高庫存。
三、行業應對策略建議
企業端:加速智能化改造降低成本,拓展煤化工等高附加值產業鏈。
庫存管理:控制采購節奏,利用期貨工具對沖價格風險。
政策關注:跟蹤“焦煤鋼價聯動機制”等政策落地,把握長協履約窗口期。
四、總結:
2025年煤炭市場將呈現“ 供需寬松常態化、價格低位震蕩、結構性機會有限 ”的特點,全年動力煤中樞價或較2024年下移5-8%,行業需通過精細化運營和政策紅利挖掘生存空間。建議重點關注夏季極端天氣、非電需求復蘇節奏及進口政策變動。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