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四月,東方電氣集團所屬東方國際在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光伏電站投運的450余名AI清掃機器人晝夜不停地工作。
撒馬爾罕光伏電站覆蓋約450萬平方米的土地,相當于超過610個足球場的面積。曾經的這片荒漠戈壁上,現在林立的是排列整齊的光伏板和擁有“智能清掃”功能的機器人,它們全天候守護光伏矩陣,極大提高了光伏板的效率和壽命,確保清潔能源高效注入當地的電網與儲能系統。
自2024年4月電站并網以來,這些AI清掃機器人已累計工作超過360萬小時,東方電氣的AI之光,正穿透風雪與長夜,照亮中亞能源轉型的新賽道。
從“紙上難題”到“AI破局”
撒馬爾罕光伏電站立項時,當地咨詢機構撰寫的可行性報告猶如一紙“判決書”:冬季積雪厚度可達1米,春季沙塵覆蓋率高達70%。若采用傳統人工清潔方案,清潔人員每天需徒步10公里作業,難以確保所有光伏板上的積雪和沙塵得到及時清理,勢必嚴重影響光伏發電效率。項目經理朱波回憶道:“這份可行性報告中的運維成本,遠高于正常氣候條件下的光伏電站。”
冰冷的數據預判卻成為技術革新的起點。項目團隊選擇用AI技術破局,量身定制撒馬爾罕光伏電站專屬清潔管家——AI清掃機器人。
從這款AI清掃機器人誕生之初,東方國際便充分利用當地氣候圖像數據訓練大模型。從概念設計、工程研發到出廠試驗,再到漂洋過海赴項目現場上崗,它的“大腦”中始終儲存著豐富的烏茲別克斯坦氣候與環境數據。因此,當它踏上烏茲別克斯坦的土地時,就如同一位熟諳當地風土人情的工程師,迅速融入戈壁與風雪之間,毫無阻礙地展開工作。
2024年2月的一個暴風雪夜,東方電氣的光伏項目AI清掃機器人悄然在烏茲別克斯坦戈壁上崗。AI清掃機器人首次投入實戰融雪,光伏板的加熱溫度和傾斜角度完全由機器人自主控制,除雪速度比人工提升了17倍。
從“人力值守”到“AI調度”
撒馬爾罕氣候多變,戈壁風雪無常,每個季節都考驗著光伏電站的運維能力。自AI清掃機器人投入使用后,憑借強大的全天候作戰能力,解決了以往人工無法兼顧的復雜情況。
在冬季,凌晨4點,撒馬爾罕氣溫跌至零下20攝氏度,光伏板積雪厚度突破1.5厘米。AI清掃機器人啟動應急響應,自動控制光伏板加熱裝置融化表層冰殼,并將面板傾角調至55度角加速積雪滑落,傳感器同步掃描支架承重狀態。這套動作每年可替代1.2萬人次人工鏟雪作業,而功耗僅為傳統電加熱除雪的三分之一。
初春的強風卷起戈壁灘的浮塵,AI清掃機器人切換至低功耗巡航模式,根據風速動態調整清潔頻率——當可吸入顆粒物濃度超過設定值時,便會觸發“重點區域深度清潔”功能,毛刷以標準速度清除頑固沙粒。運維中心大屏顯示,當日發電效率始終保持在穩定區間,這個數據與傳統人工清掃情況下達到的發電效率相比,整體提升了26%。
當日常巡檢工作到深夜11點,AI清掃機器人的巡檢裝置捕捉到E區支架的溫差異常,它迅速調用設備健康模型,比對同類型相關歷史數據,判定為連接件金屬疲勞,自動生成次日檢修工單。過去兩年間,這類預警將突發故障率壓降81%。東方國際工程師謝立誠在項目復盤會上強調:“AI清掃機器人的夜間巡檢功能,補上了傳統運維最脆弱的盲區。”
從“清潔工”到“數據煉金師”
在該項目的DEC智慧運維平臺上,每臺AI清掃機器人都是“數據煉金師”。它們持續積累暴雪和沙塵沉積數據,自主分析和確定清掃策略。
2024年3月的一場沙塵暴前夕,AI清掃機器人提前調整光伏面板受風面區域,有效減少光伏面板的沙塵堆積,僅此一項操作,每年減少清潔里程1.7萬公里。
設備健康模型通過螺栓振動頻率、逆變器溫度等多項參數,提前3個月預判設備損耗,使2024年維修成本較傳統光伏電站顯著下降。AI清掃機器人根據當地氣象預報數據,開展清潔策略,自主決策各類氣候條件下的清潔優先級,使電站單日發電量較預期提升11%。“過去靠經驗預測,現在用大數據推導。”運維組工程師柴旭輝調出歷史曲線說:“自系統上線,電站年均收益較同類型未采用AI清掃機器人的電站實現明顯增長。”
自撒馬爾罕光伏電站投運來,有效滿足烏茲別克斯坦26萬戶家庭的用電需求,每年減少約2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
當古爾米爾用穩定電力擴大家庭作坊時,撒馬爾罕的光伏矩陣正將最后一縷日光轉化為電流,注入電網的儲能系統。AI清掃機器人滑過支架的輕微震動,與數據中心的代碼脈沖同頻——360萬小時的風雪訓練、1億多條環境數據,在中亞戈壁凝練成“清潔能源永不缺席”的承諾。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