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首創的“五段式”分時電價機制實施以來,已形成年化超30億元的企業用電成本“減負包”,新能源消納能力躍居全國前列,打造出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山東樣板”。
作為全國首個將全天劃分為尖峰、高峰、平段、低谷、深谷五個時段的省份,山東的價差幅度創下紀錄:深谷時段(如午間光伏大發時段)電價最低至0.2元/度,較平段下調90%;夏季晚高峰電價最高上浮100%。這種“用電如炒股”的精細化管理,直接對應山東光伏裝機容量全國第一、新能源裝機占比超40%的省情特點。
“中午曬太陽反而電費更便宜,這在傳統電價體系里不可想象。”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王耀華指出,山東通過動態調整機制,將原本的用電高峰時段轉為深谷時段,僅此一項就使午間新能源消納能力提升583.87萬千瓦,相當于少建5座百萬千瓦級火電廠。
目前,政策紅利已滲透至生產生活各領域:在工業領域,魏橋創業集團通過將電解鋁生產調至深谷時段,單月電費節省超千萬元;在農業領域,泰安寧陽某農業公司將灌溉時間從17點調整至16點,單次灌溉即省電費300元;在居民生活方面,電動汽車夜間充電成本降低40%,全省充電樁谷段使用率提升至67%。
省發改委的數據顯示,政策實施后,晚高峰負荷轉移225.51萬千瓦,相當于減少了一個中等城市的峰值用電壓力。
下一步,山東將重點推進三大改革:今年內實現智能電表全覆蓋,基于AI分析提供個性化用電方案;試點虛擬電廠聚合分布式電源參與電力市場交易;開展“用電分時段,生活更低碳”全民行動,在社區推廣智能插座等硬件。
“分時電價不是簡單漲價降價,而是用市場之手重構能源時空格局。”省發改委副主任劉勇表示,山東經驗已獲國家發改委認可,將為全國電力體系綠色轉型提供可復制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