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黃委)4月14日消息稱,黃河流域首例水土保持司法碳匯交易成功落地,創新采用“以碳代償”模式替代傳統生態損害賠償,開創水土保持與司法協同保護的新模式。
此次突破源于一宗環境司法案件,今年,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子午嶺林區法院在案件審理中,引導被告人在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通過購買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南小河溝水土保持碳匯項目250噸碳匯量,替代傳統生態損害賠償。
黃委稱,此做法遵循“環境有價、損害擔責”原則的同時,創新實現了生態修復的即時性、實效性,讓生態破壞者轉化為生態修復者,通過市場化手段將水土保持的生態效益轉化為可量化的經濟價值,為司法生態補償提供全新路徑,也為同類案件提供了示范樣本。
多年來,南小河溝通過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淤地壩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形成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以及明顯的水土保持固碳增匯能力。黃河水土保持西峰治理監督局精準核算水土保持碳匯量,于2024年10月將其納入廈門產權交易中心碳匯交易市場,并達成水土保持碳匯交易。
黃委表示,此次司法碳匯交易,是碳匯交易應用場景的拓展。本月,黃河上中游管理局與甘肅省林區中級法院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商定圍繞司法碳匯保護基地共建、流域生態治理規劃合作、環境執法司法銜接等開展戰略合作,進一步推動建立“司法+行政+市場”多元協同的生態保護體系。 (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