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民:中國地熱行業發展積極推動者
文 | 戴海雷 陳敏之
2016年5月,在鄭州三全產業園區的一角,陳澤民站在一口井深4000多米的地熱井口邊,看著鉆機緩慢旋轉。
那一年,他73歲,早已卸下了三全食品公司董事長的身份,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這口井,后來成為研究中原地區地質情況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也是昔日“湯圓大王”第二次創業的起點。
陳澤民(左四)考察國外地熱資源利用情況
更早一些,2008年在他退居二線之后,看到由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大量使用石化燃料,造成了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霧霾的產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人人深受其害,他就立志要尋求一種清潔能源來服務社會,經過長期考察、調研、學習,發現地熱才是最好的清潔能源,值得開發利用。作為全國人大代表,他數次提出建議,要重視地熱的開發和利用。終于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 “大力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后,國家出臺了首個地熱能開發利用的五年規劃,將地熱列入了清潔能源之列。經過多年多方面的實踐和努力,國家和社會越來越重視地熱的開發和利用,地熱產業有了快速的發展,地熱真正的熱起來了。
開始,陳澤民帶著團隊,從零起步,在沒有政策、沒有補貼、沒有標準路徑的情況下,敢想、敢闖、敢干,在地熱發電和地熱供暖領域取得了斐然的成績,成為中國地熱產業健康向上發展的積極推動者。
陳澤民建成中國第二個并網發電的地熱發電站
2017年7月,在云南德宏州瑞麗市,陳澤民利用當地的地熱資源,建成了繼40多年前西藏羊八井地熱發電站之后,中國第二個并網發電地熱發電站。項目從立項、選址、勘探、鉆井、完井、安裝設備、調試設備、并網發電,只用了七個月的時間,建設時間是國外的十分之一,費用是國外的二分之一,開創了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的集裝箱式地熱發電新模式,創造了又一個奇跡,使中國的地熱利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陳澤民調研地熱供暖一線
在地熱供暖方面,陳澤民在利用溫泉水解決社區居民的供暖、水熱型地熱供暖、單井換熱等地熱利用模式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近年開發的巖土儲能技術和AI智能調控技術等一整套地熱清潔能源的供暖、供冷技術更是使地熱有了顛覆性的創新和發展。
幾十年前,陳澤民發明了中國第一顆速凍湯圓,開創了中國一個上千億的新興速凍食品產業,解決了老百姓吃飽吃好的民生問題,現在,他正在用地熱清潔能源解決老百姓冬暖夏涼的問題,他的兩次創業,都是為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讓老百姓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如今83歲的他,仍在為地熱產業的健康發展而努力。
七旬“退休老頭”,躬身入局
在大多數人眼中,陳澤民的人生早已圓滿。
他曾當了28年的外科醫生,是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副院長,50歲辭職下海創辦了三全食品廠,2008年公司上市,成為中國速凍食品產業的開創者。此后交棒給年輕的一代。但他未閑著,開始了第二次創業,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地熱。
陳澤民董事長在地質巖樣展柜前觀看巖土樣本
這并非一次逆齡的重啟,而是不忘初心,重拾舊夢,一次回到原點的轉身。少年時期的陳澤民曾沉迷無線電,會組裝修理礦石收音機、電子管收音機、半導體收音機、著迷于溫差發電、潮汐發電。高考時報的是無線電專業,結果被調劑至醫學院校,最終成為一名外科大夫。從醫和搞食品都不是他的興趣和愛好,真正的興趣是科技創新和發明創造,興趣和好奇心給他帶來了無窮動力和活力。他以飽滿的熱情,投身到自己熱愛的事業中——溫差發電和地熱清潔能源的開發和應用。
從發電到供暖,從初心到民生
發電成功后,陳澤民并未滿足,而是把老百姓迫切需要的冬季送溫暖工程作為重點,致力于將地熱溫暖送進千家萬戶。
“傳統地熱供暖最大的問題,就是‘取水容易回水難’。”陳澤民說。萬江新能開創了“一采兩灌”的地熱開發利用新模式,嚴格做到取熱不取水,每口井要和水利部門聯網監測,實時記錄井水采水量和回灌量,大數據受管理部門監管。
巖土儲能循環利用系統原理圖
但是水熱型地熱開發受相關政策限制,審批時間長,費用高。于是,他帶領萬江改進了換熱技術,提出了“單井換熱”方案。在地下打一個熱井,不再抽水,而是通過密閉循環,把熱量“帶走”而不是“取出”。技術原理不復雜,但難的是材料選型、系統配比、導熱路徑。團隊用了一年多時間,反復測試不同管徑、不同材質、不同液體介質,最終實現了比原先高四倍的換熱效率。“換句話說,一根管子能供四倍面積,施工少了,成本低了,溫度穩了。”
這些系統先后在河南、沈陽、北京等地區落地,服務場景從居民社區到工業廠房。在鄭州,有老百姓曾主動在小區門口掛出橫幅感謝萬江,“原來小孩冬天從來沒穿過單衣在室內,現在都光腳在屋里跑”。在沈陽寶馬工廠,德國專家在開工典禮上說,他們找到了中國最懂地熱的人。
從技術到生態,從取熱到儲能
目前萬江在地熱能的應用方面,不斷的升級、創新,現有專利160多項,在技術上、規模上,都處于全國乃至世界的領先地位。
陳澤民的底氣,來自一項后來被他稱為“顛覆性創新”的技術突破:巖土儲能循環利用技術。
這個想法,并非出自實驗室,而是來自擁有約4000年歷史的地坑院。這是中國北方一種獨特的傳統民居——三門峽的地坑院,院內的窯洞,“冬天不冷、夏天不熱。”老祖先這種依靠巖土的自然儲熱儲冷的特性、改善居住環境的智慧,給了陳澤民很大的啟發。
陳澤民反復琢磨:如果把夏天的熱儲進地下,冬天再提取,是不是就能實現“反季節供熱”?反過來,冬天也能儲冷,為夏天制冷。中國科學院汪集暘院士曾說:地球就是一個充電寶。
陳澤民董事長在平原示范區6號能源港機房
于是,他提出了把地球表淺一米左右受外界環境影響的變溫層,用一種特殊的超導封閉管,內含高傳導液體介質,將炎熱夏天的熱儲存于地下300米以內的巖土中,用于冬天供暖;將冬季的天寒地凍的冷同樣儲存起來用于夏天制冷,實現了周而復始的冬暖夏涼,無需負擔能源成本。這是一項顛覆性的創新技術,開創了巖土儲能應用的新模式。這項技術首先應用在中牟縣萬江零碳能源港,也應用到新鄉平原新區中原農谷。當地原本采用天然氣集中供暖,費用高、波動大。利用新技術后,整個供暖季室溫穩定在22℃,還附帶制冷功能,夏天屋里也是二十幾度。”項目負責人說。居民用了之后表示“省錢、省心、省電、綠色環保”,最直接的數據是:運行費用只有傳統系統的1/5。
陳澤民董事長在清潔熱力云控中心
他還推動這套系統接入AI平臺,和氣象局數據打通,精確獲取到5公里范圍的氣溫預測,自動調整運行參數,不管天氣如何變化,保證室內溫度不變。實現了“無人值守、自動調控”的智能運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官網宣稱:“河南供暖進入云時代。”
地熱替代燃氣在工業園區的應用,是一次生態級突破的樣本。陳澤民團隊提出用巖土儲能循環利用系統替代,不依賴氣源、不鋪大管網、不破壞路基,施工周期短、運維簡單,可將供暖成本壓縮至原方案的三分之二。
2024年,北京新機場高速公路服務區引入巖土儲能系統。項目僅用兩個月建成投運,實現冷暖雙供,施工周期縮短60%,運營費用下降30%。與傳統中央空調或燃氣鍋爐相比,這套系統夏季節能30%,冬季能效提升4倍,單井換熱能力是傳統埋管的三倍以上。
沈陽華晨寶馬地熱供暖項目
沈陽寶馬動力總成工廠,是萬江打開行業天花板的另一標志。作為德國政府重點監管的碳中和示范園區,經過德方嚴格全面的考察選擇,最終,萬江技術方案入選,并拿下二期工程。
此后,很多大型工業客戶也主動上門。“他們是沖著我們先進的技術和過硬的高效的施工能力而來。”陳澤民說。
如今,萬江業務覆蓋了河南、北京、遼寧、山東、陜西,西藏等地;這套換熱型技術系統拓展到了更多元場景——機場、高鐵站、醫院、大學園區、數據中心、科研機構……從住宅社區,到高端制造,再到公共設施,地熱能源真正具備了跨領域、可復制可大力推廣應用的能力。
老派實干家的民生情懷
50歲時辭去副院長職務、蹬三輪賣湯圓,在市場最艱難時,堅持質量求生存,創新求發展,自主研發設備、自造自動化生產線;年過七旬再次創業,投身地熱這個有風險的新行業……陳澤民覺得,自己挺能冒險的。
然而,精神上敢走無人區,行動上卻格外沉穩——
陳澤民今年83歲,走路穩健思路清晰,他說:工作就是鍛煉、快樂就是保健。
陳澤民董事長在地熱項目建設一線
他告訴記者,他還有個心愿:建一所“地熱科普展館”,把地熱發電、巖土儲能、智能換熱、溫差發電、激光鉆井、AI調溫這些“聽著很虛”的事變成可觸摸、可演示的實景,讓孩子們、老人們都能看懂。他還在計劃撰寫一本面向普羅大眾的地熱科普書,語氣像是在談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
這位一生都在跟“冷熱問題”打交道的老人,最大的愿望是讓老百姓從“溫飽”到“溫暖”。這句話聽上去像是一種巧合,但對他來說,卻是一條數十年不曾妥協的人生信念。
陳澤民所做的,不只是地熱,不只是能源,而是一種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堅守:不站風口、不等紅利、不講概念,專心把自己要干的事干精、干好,干出色。
陳澤民董事長在供熱項目站房
這近二十年光陰里,是陳澤民選擇了地熱;更是地熱,選擇了陳澤民。
多年以后,“巖土儲能”“單井換熱”這些抽象的技術名詞,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可感知的溫熱。陳澤民更關心的不是記住他是誰,而是地熱能不能進入廣大百姓家、能不能讓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他說:“只要大家冬天暖和、夏天涼快,我就放心了。”
而在那些鱗次櫛比的廠房、產業園區和城鎮社區內,人們腳下的溫度、屋內的體感,會一直記住這位把冷熱問題當作一生使命的人。
來源:《中國地熱》2025年4-5月特刊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