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研作為農業大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速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農作物秸稈的處理與利用,成了一項艱難的挑戰。但如今,井研縣積極探尋創新之路,讓秸稈從令人頭疼的“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推動農業發展的“香餑餑”。
走進寶五鎮五龍場村的一片麥田,聯合收割機正高效作業,與以往不同的是,收割完小麥后,機器并非一走了之,而是將秸稈就地粉碎,均勻拋灑在田間,真正實現了秸稈的肥料化利用。
寶五鎮五龍場村黨支部副書記王勇介紹:“這個是‘五良融合’項目,今年種植小麥150畝,都采用大型機械的秸稈還田綜合利用,秸稈還田過后采用沼液灌溉。灌溉過后,用旋耕機旋耕過后種植玉米、大豆,進行復合種植。”
在位于清和村的井研縣綠野谷物種植家庭農場的270畝高標準農田里,兩臺農業機械正來回奔忙,有條不紊地對油菜收割后留下的秸稈,進行粉碎還田作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井研縣綠野谷物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宋永福介紹:“首先在收割油菜時,收割機會把油菜的上半部分粉碎到田里面,接下來會用通軸旋耕機把油菜的下半部分粉碎到田里,還有另外一臺機器在進行土地平整,平整后會方便種植水稻。”
秸稈除了直接還田,在千佛鎮梅家灣村臺柚專業合作社,還將秸稈的綜合利用與當地柑橘、養殖等產業有機結合,不僅讓秸稈“肥料化”,還將秸稈“飼料化”,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實現了從秸稈到飼料、再到有機肥的綠色轉化,讓秸稈實現生態、經濟、社會三重效益。
井研縣梅家灣臺柚專業合作社管理員周小東告訴記者:“臺柚專業合作社每年回收周邊老百姓的秸稈,經過運輸、粉碎,產生堆肥,每年制作堆肥五、六百噸,然后用于這個果園。通過使用堆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化肥用量,提高果品品質。”
秸稈綜合回收利用,是踐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千佛鎮瓦子壩村和研經鎮斷橋村,兩村利用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對回收的秸稈進行粉碎處理,最終將會打包賣給肥料廠或者生產桑枝菌的商戶或生產為有機質燃料,使原本讓人頭疼的“廢物”,成為重要的“資源”。
據了解,我縣2024年農作物秸稈產生量為24.32萬噸,可收集量20.84萬噸,通過“五化”利用19.41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3.13%。今年,我縣印發了《井研縣2025年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方案》,組建了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巡查小組,各鎮積極組織開展秸稈綜合利用相關工作,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在今年有望的得到進一步提高。
“今年我縣圍繞秸稈‘五料化’利用,重點實施 2025年度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主要依托已建成的兩個秸稈收儲中心,在千佛鎮、研經鎮開展秸稈收儲加工利用,提高點上利用率,其余鄉鎮開展秸稈就地還田就近利用,提高面上秸稈直接還田利用率。下一步,我縣將堅持‘禁用互補、以用促禁、標本兼治’的原則,不斷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確保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率始終穩定在90%以上,有效促進秸稈禁燒工作的開展。”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工作人員劉昌劍介紹。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