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GC2025(世界燃氣大會)的重要議題之一,“LNG接收站的建設、運營與發展”時事辯論論壇引發行業關注,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史本訓在論壇中發聲,從使用方視角深度剖析LNG接收站選擇策略與理想建設標準,為行業數智化運營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中燃方案”。
據悉,該論壇由英國石油公司全球氫、氨、天然氣市場副總裁吳玥主持,EXMAR公司開發總監Kiell Wouters, Kpler公司液化天然氣與天然氣首席行業分析師Go Katayama、國家管網市場部副總經理楊安也作為代表參與話題討論。
據相關咨詢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天然氣對外依賴程度將超50%,其中很大一部分需求需依靠LNG來滿足。中國燃氣作為覆蓋全國29個省份、運營660多個城燃特許項目的行業領軍者,以年均超400億方的天然氣供應及貿易規模,深刻洞察供應鏈痛點。史本訓指出,中國燃氣已提前布局300萬噸/年長期供應合同,并通過科學篩選LNG接收站,為穩定供氣筑牢根基。
在辯論環節,史本訓圍繞區位布局、運營能力、商業靈活性、流通效率、政策協同五大維度,系統闡釋中燃的接收站選擇方法論,并創新性提出理想接收站的“基礎設施+運營服務”雙輪驅動標準。在碼頭位置方面,提出需以最短經濟半徑覆蓋終端用戶,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與供氣成本 。同時指出,碼頭的接卸能力和生產運營能力也至關重要,涵蓋以碼頭水深、岸長為基礎的接貨能力,貨運車輛裝載能力,液態氣化能力等,這些因素共同決定了貨物的周轉效率。
在商業條款上,史本訓強調,中國燃氣更看重經濟性與靈活性,尤其關注提貨周期和氣液轉換靈活性。并舉例指出,去年冬天,受天氣變化和國內管道氣銷售政策調整影響,傳統45 - 80天的提貨周期難以滿足需求,大量LNG積壓在碼頭,這凸顯了在提貨周期和窗口期安排上要增強靈活性的必要性。此外,管網互聯互通、LNG槽運、氣液互換等托運和交易的便利性,以及進口退稅政策的返還情況,也是選擇接收站的重要考量因素。
對于理想LNG接收站應具備的特征,史本訓提到,從基礎設施條件來看,首先要有強大的接卸能力,包括年接卸量、倉儲量、周轉能力以及靠岸噸位和水深條件;其次是出色的加工能力,即高效的氣化和液態裝載外運能力,這與接卸、倉儲能力協同,可顯著提升接收站周轉能力;最后,完備的應急保障能力不可或缺,以應對各類極端天氣情況。從運營條件來講,接收站除做好自身運營調度外,應加強與用戶的信息溝通,及時共享碼頭窗口期貨物庫存液位、每天裝車數量、氣化方數,甚至在崗貨運車輛等詳細信息,幫助用戶科學安排,提高運營效率。
作為WGC2025的焦點議題,此次辯論不僅是一場行業智慧的深度碰撞,更將為全球LNG接收站優化運營模式、應對未來挑戰指明方向。中燃方案的亮相,有望加速行業資源整合與技術創新,推動LNG供應鏈向更高效、更智能、更可持續的方向邁進。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