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里,全釩液流電池憑借其本質安全、長時可靠等特性,贏得了產業界和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然而,其商業化進程仍面臨"初始成本過高"的核心挑戰。當時間來到2025年,鋰電池儲能中標價已接近0.4元/Wh,對比之下,液流電池亟需突破成本瓶頸。作為新型儲能領域的重要技術路線,全釩液流電池無疑是一條具備潛力的百億賽道,現在它迎來了關鍵的降本窗口期。
我們看到,各環節正逐步突破降本邊界。根據星辰新能詳細測算,隨著技術的進步及規模化生產的實現,全釩液流儲能系統成本有望下探到0.7元/Wh。
當液流電池翻越“價格”和“效率”兩座大山,必將迎來產業的春天。
降本增效是一個全產業鏈協同的系統工程,需要持續在產業鏈建設、核心技術和關鍵材料的迭代突破等方面共同發力,快速精準突破效率與成本的邊界。
當前國內4小時全釩液流儲能系統成本仍保持在2元/Wh以上。據星辰新能測算,通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及規模效應帶動,到2027年(中期目標)行業將邁入"1.5元時代",2030年有望突破1元大關。隨著儲能時長增加,功率成本將進一步攤薄,最終實現0.7元/Wh的終極目標。
圍繞電解液、電堆、系統集成三大降本關鍵要素,我們來看看全釩液流儲能系統的降本路徑。
電解液降本三大突破路徑:資源掌控、技術創新與規模效應協同發力
作為全釩液流儲能系統的"能量載體",現階段電解液占據總成本50%的比重,是降本攻堅的核心戰場。其成本結構主要受三大關鍵因素支配:釩原料價格、電解液利用率及電解液摩爾濃度。星辰新能通過全產業鏈布局,在這三個維度實現電極液降本提效的突破性進展。
根據理論計算,每1Wh儲能容量需消耗5.6g五氧化二釩,這使得釩原料價格直接決定系統成本下限。當前行業呈現兩大供給路徑:
鋼渣提釩:受益于鋼鐵行業結構調整,存量鋼渣釩供給充裕,推動電池級99.5%高純五氧化二釩價格快速回落。
石煤提釩:隨著提釩技術進步,預計2027年高純五氧化二釩冶煉成本將突破6.5萬元/噸大關(基于0.8%品位、80%回收率)
星辰新能通過戰略布局優質釩礦資源,將原料成本控制在8萬元/噸,并持續通過產業合作,優化開采冶煉工藝,推動釩產量穩定增長,為后續降本預留充足空間。
隨著行業對硫酸體系電解液添加劑、新體系電解液的開發,以及高活性電極的應用,電解液利用率快速提升。星辰新能聯合中南大學、中科院、恩菲研究院等頂尖科研機構,在電解液技術層面取得重大突破:開發新型添加劑,應用專利活化技術,大幅提升電解液利用率和摩爾濃度,降低單瓦時電解液用量;通過高活性電極材料優化,實現能量轉化效率躍升,推動電解液價格來到0.9元/Wh。預計2027年前后,在釩價格保持8萬元/噸不變的情況下,隨著電解液利用率逐步提升至85%,濃度提升至2mol/L以上,電解液的價格也將進一步下降20%,達到0.7元/Wh左右。
技術的進步不僅直接降低電解液用量,更帶動儲液罐、管路系統等配套設備減量30%以上,產生顯著的協同降本效應。
星辰新能正在新疆哈密建設的電解液超級工廠,規劃總產能達30萬立方米,可滿足6G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用量,具有三重戰略價值:保障關鍵材料自主供應安全;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單位制造成本;實現區域化布局,大幅降低運輸費用。
到今年年底,哈密電解液基地將正式投產,并快速形成10萬立方米的產能,為2GWh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的電解液用量提供關鍵支撐。
從釩礦資源到電解液研發制造,星辰新能正打開降本的黃金通道。通過"資源+技術+規模"的三輪驅動,到2030年電解液成本預計將從當前0.9元/Wh降至0.55元/Wh以內,降幅達40%,為全系統突破0.7元/Wh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電堆降本“三向攻堅”:材料創新迭代、供應鏈垂直整合、智造規模化躍升
作為目前占全釩液流儲能系統成本第二位的核心部件,電堆正迎來 “性能升、成本降” 的雙重突破!星辰新能通過材料性能迭代、供應鏈深度整合及制造工藝革新,構建全維度降本體系,推動單瓦時成本從 2024 年 0.55元/Wh降至2030年目標 0.1 元/Wh以內,全釩液流儲能系統將迎來“平價心臟”。
在材料技術突破方面,聚焦高性能與輕量化方向:采用超薄離子交換膜,在厚度降低 20%、成本下降 30% 以上的同時提升電流密度,星辰新能預計在2027年前實現單堆電流密度達 320mA/cm2 以上,屆時功率將顯著提升,可實現相同材料用量下單位成本直線下降;電極環節引入新型碳基材料,通過減薄厚度提升反應活性,兼顧成本降低與能量效率雙提升;自研自產石墨雙極板,以浸漬石墨材料替代傳統類型,結合模壓流道結構設計,不僅使采購成本直降 50% 以上,更通過接觸電阻優化顯著提升電流密度和系統能量效率。此外,電堆流道結構的優化、提升流體分配效率等方式為電流密度提升開拓空間;
產業鏈合作,雙管齊下實現成本管控:一方面與核心供應商緊密合作,建立完整的材料標準體系和檢測驗證體系,推動材料降本提質。另一方面布局關鍵部件自制能力,將流道板、端板等輔料從外部定制轉向內部標準化生產,大幅壓縮采購成本。
智能制造釋放規模產能紅利:在制造環節,星辰新能在常州、紹興等地打造GW級超級工廠,綜合規劃產能達12GWh。依托自動化產線改造與良率提升,持續降低人工及輔材成本,單堆功率的提升更帶動單位制造費用呈幾何級下降,規模化效應加速成本攤薄。電極框、密封件等輔料的一體化制造與模塊化設計,也通過標準化生產釋放成本優化潛力。
星辰新能正構建 “高性能材料→高功率電堆→智能制造提升良率” 的正向循環:無需等比增加材料投入,僅通過膜材料升級、電極減薄、雙極板自制等技術突破,即可實現單堆功率跨越式提升;疊加供應鏈垂直整合與智能化生產的協同效應,從材料性能、采購成本、制造效率三維度擊穿成本壁壘。
在全釩液流儲能系統解決方案中,系統集成及配套設備(包括功率/容量集裝箱、BMS、PCS升壓一體機、儲液罐、冷機及管路線纜等)雖無單一高溢價部件,但目前行業的整體定制化開發占比高、生產規模有限,該部分成本超0.5元/Wh。
為持續優化系統集成的成本結構,星辰新能通過規模化采購降本與技術集成創新雙路徑推進:
2025年起,隨著交付量快速攀升,標準化部件采購規模擴大。星辰新能帶動供應鏈伙伴推進標準化部件的開發,以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驅動集采價格快速下降。
模塊功率提升:在500kW系統的基礎上,如將單模塊系統功率提升至1MW,系統集成度將翻一倍,相應的功率集裝箱、PCS、BMS、冷機等部分部件用量減少30%-50%。
設計去冗余化:基于2024年規模化項目交付經驗,星辰新能重構循環系統、電控系統等子系統設計,剔除過度冗余,實現客戶需求的精準匹配與成本集約。
隨著液流市場的起量,參考鋰電系統集成的價格下行規律,全釩液流系統集成成本有望達到0.15元/Wh以內的價格水平,有效提升全釩液流電池的市場競爭力。
實現全釩液流電池0.7元/Wh的終極成本目標,需要構建"技術突破+產業協同"的雙輪驅動體系。這一里程碑式的降本工程,本質上是技術創新與規模效應協同共振的結果。
立足未來,隨著材料體系持續優化、生產工藝迭代升級、產能規模快速擴張、供應鏈深度協同,全釩液流儲能系統成本將突破1元/Wh臨界點,并向0.7元/Wh的行業新標桿穩步邁進。這一進程不僅將重塑液流電池的經濟性曲線,更將開啟長時儲能大規模商業化的新紀元。
當全釩液流儲能系統成本下降至0.7元,就意味著其25年全生命周期度電成本將突破0.1元,其意義不亞于光伏度電成本降至0.1元帶來的清潔能源革命。這一時刻的到來,不僅將重塑儲能行業競爭格局,更將深刻影響全球能源轉型進程。
經濟性顛覆:一方面全釩液流電池憑借 25年超長壽命、零衰減電解液、極低維護成本,在4小時以上儲能場景中實現碾壓性經濟優勢;另一方面,0.1元/度的儲能成本可使“風光+儲能”綜合電價低于煤電,徹底解決可再生能源并網經濟性問題,加速 “碳中和”進程。
產業鏈帶動:釩電池的經濟性極大提升,釩成為“新石油”,對釩資源(中國占40%)需求激增,將帶動采礦、電解液制備、電堆制造等全產業鏈升級,形成萬億級新賽道。
清潔能源發展:0.1元/度的儲能成本可支撐高比例風光并網成為現實,帶動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從2025年的20%提升至2060年的80%,真正實現“可再生能源+儲能”的零碳新范式,有力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如期實現。
全釩液流儲能產業已跨越從0到1的初創階段,正迎來攻堅克難的關鍵爬坡期。翻越“成本”和“效率”的大山,全釩液流儲能產業伙伴正一起重塑成本曲線,推動整個行業突破發展瓶頸,最終跨越鋰電平價線,為新型儲能的"百花齊放"開辟出充滿可能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