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鉛酸電池的誕生到固態電池的突破,人類對能量的探索始終與文明進步同頻。讓不可能成為可能,是科學穿越未知邊界之魅力,亦是創新顛覆過往傳統之手筆。
創新是第一動力,怎樣孕育更多“爆點”?科技是全球語言,如何同向而行共建生態?
無疑,對于這樣的叩問,近期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閉幕的第十七屆深圳國際電池技術交流會/展覽會(CIBF2025)是一次探索之旅。
它沒有預設路徑,也沒有標準答案,但其三十三年逐光而行,從“溢出”到“出圈”,讓中國鋰電新能源的聲音在國際上愈發清晰。
CIBF2025的展區規劃彰顯前瞻視野,從基礎材料革新到終端場景應用,從核心技術研發到智能制造升級,全景式呈現電池產業的完整生態鏈。
CIBF規模逐年擴大,參展人數不斷增加,人潮涌動的場景在上演。在各個展區,觀眾們流連忘返,被各種互動體驗所吸引,興奮地觀看著最新的產品。
展品在變,客商在變,CIBF作為電池行業“晴雨表”“風向標”的地位從沒有變。CIBF展會上,固態電池是絕對的熱點。寧德時代首發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的第三代凝聚態電池,比亞迪全固態電池量產線模型全球首秀。國軒高科發布“金石電池”,能量密度300Wh/kg,通過200℃熱箱與針刺測試,首條0.2GWh中試線已貫通,核心設備國產化率達100%。
鈉電技術也從實驗室走向規模化生產,成為新能源產業的“第二增長曲線”,多家企業展示了鈉電領域的創新成果和商業化進展。寧德時代的 “鈉新”電池,也是全球首款車規級規模化量產應用的鈉離子電池。鈉新電池做到了在-40℃的環境下電芯能量保持率仍達90%,讓電車跨越山海關的無形高墻。珈鈉能源的鐵基聚陰離子正極+生物質硬碳負極,引領鈉電材料創新。
從固態電池量產突破到鈉離子電池生態構建,從智能制造產線革新到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完善,CIBF正引領世界邁向更可持續的能源新未來。
中國鋰電小廠的“鍍金”戰場,一場展會簽下12個訂單
“交易”,是展會“硬實力”。CIBF不僅是電池產品的“大展臺”,更是電池產業的“大集市”,它促使參展商彼此“配對”,覓得真金白銀。
今年情況依然可觀。行走在企業展區,寧德時代、億緯鋰能、長虹新能源等展位,訪客一批接一批。小企業也斬獲頗豐,一家不到100人的隔膜涂層企業,用陶瓷涂層技術方案,拿下千萬級訂單。這樣的場景不是個例。據悉,此次參展小企業超過過往,不少企業通過展會拿下首份國際訂單。
當全球電池產業加速重構,這個電池行業頂級展會,正成為中國小廠從“供應鏈配角”變身“技術規則制定者”的關鍵跳板。
北有服貿,上有進博,廣有廣交,深有文博和高交。頂流展會,已經成為一流城市的標配。而因為具有頂流展會,一線城市的成色更加奪目。
1992年,當首屆CIBF以56家展商、75個展位數的規模在天津首次亮相時,或許沒人能想到,這場“行業初相遇”的展會,會在33年后成長為全球電池人“必赴的年度盛會”。
從1992年國內首個專業電池展會的“破冰者”,到2010年開啟國際化進程的“探路者”,再到2025年以30萬平方米規模、3200家全球展商、超40萬專業觀眾的“領航者”,CIBF用33年時間,將“深圳”刻入全球電池技術交流的核心坐標。
而今,CIBF攜手一座科技創新城,正書寫更加立體的城市傳奇,重塑新能源產業的版圖。達爾文的進化論,馬克思的資本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些歷史性的創見,改變整個世界。從瓦特改良蒸汽機,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到信息科技、基因生物、人工智能的快速迭代,從生物能源,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的三次變革,這些標志性的創新,推動著整個人類的文明。
新能源的無限空間,吸引無數科學家、企業家和創業者,眺望遠方,鋪展夢想。未來的能源形態是什么?我們仍在憧憬。新征程,CIBF奮楫篤行,熱情招待四海賓朋,滿懷信心地助力中國新能源惠及全球、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