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的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為35.32萬kW,可開發量19.13萬kW,已開發10.23萬kW(其中市管農村水電2.8848萬kW)。近年來,石家莊市按照國家優先發展清潔再生能源和發展水電農村電氣化的整體部署,大力開展農村水電建設,“十一五”期間,完成了平山縣、井陘縣、靈壽縣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任務,并于2011年3月通過了河北省政府的驗收。
水電農村電氣化縣的建設,不僅加快了農村水能資源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且對促進農村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 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的主要成績
“十一五”期間,石家莊市平山縣、井陘縣、靈壽縣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縣,經過五年的建設實施,完成新建農村水電站6座,總投資4673.9萬元,新增水電裝機容量4930kW,新增發電量1970萬kW·h;在建電站5處,完成投資4077萬元。截至2011年底,全市已建成農村小水電站48座,總裝機容量為2.8848萬kW,年均發電量達6000萬kW·h。
1.1農村水電的開發建設,成為當地農村的支柱產業,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農村水電的開發建設,不但增加了地方固定資產投資,帶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還發揮了拉動內需,增加就業的作用,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期間,農村水電累計上繳利稅近千萬元,還拉動了當地建材、農副產品、交通運輸和第三產業等行業的發展,解決了大量農村閑散勞動力就業,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較好促進作用。
1.2服務“三農”,帶動周邊農村居民的脫貧致富
農村水電的發展,打破了比較單一的農村種養業模式,調動了農村工副業、加工業的發展,實現了產業多員化,為相當一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了就業的機會,使得項目所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直接受益,大大的提高了山區農民的生活水平。井陘縣乏驢嶺村依靠村辦紅星電站先后建起9座水磨、進行米面加工和香面加工廠、硬化了1750m街道、新建機井房一座,新鋪輸水管路3000m、實現了自來水全部入戶、為村民安裝了光纜電視網線、在全縣率先實行了村民養老金制度,依靠小水電促進了全村生產生活面貌的巨變。平山縣攔道石村依靠村辦攔道石電站引水設施開發了漂流、修建了北方革命陳列館等旅游設施,帶動周邊村民開辦餐館旅店、從事農副產品生產營銷等途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脫貧奔小康的進程。
1.3以電代柴,改善了城鄉居民的生存環境
在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中,利用潔凈、廉價、可持續利用的水電能源,為農村居民提供廉價的電力,增加了農村電炊戶的數量,逐步在農村實現以電代燃料,有效減少了林地的砍伐量,提高森林覆蓋率,減少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和人民的生活質量。據統計,全市農村水電年發電量可減少薪材砍伐6.48萬t,替代標準煤2.1萬t,減少排放3.15萬t二氧化碳,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0.07萬t,減少煙塵及其他有害物質0.135萬t,有效保護了森林植被,減輕了大氣污染,改善了生態環境。
2 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的主要經驗
2.1政府重視、措施有力
在“十一五”初始,市、縣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主要領導負責的電氣化領導小組、各級水務、發展和改革、財政、物價、稅務、銀行等部門組成了精干的工作班子,采取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形式,組織、實施、監督、檢查電氣化縣的建設工作,按照定任務、定項目、定標準、定時間、定獎罰的要求,將工作層層分解,落實到位,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電氣化縣建設的順利實施。“十一五”期末,石家莊市有3個縣基本完成電氣化建設,通過省政府驗收。
2.2合理開發,科學規劃
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建設涉及面廣、投資大、建設時間長,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石家莊市和各縣都十分重視,按照《石家莊市水利資源調查評價》成果,合理確定水能資源開發總量,開發方式和開發程度,并根據建設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使水能資源開發建設規范、布局合理、效益最大。
2.3政府引導,社會辦電
農村水電電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必須重點解決好資金籌措。石家莊市采取政府引導、多元投資辦電的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一方面爭取銀行貸款和中央預算內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大力推行社會投資、股份合作形式發展小水電,建成的6處水電站中有1處民營電站,3處股份制電站,共引進民營資金3000余萬元。
2.4注重科技,節能增效
小水電是技術密集型行業,隨著科技的進步,石家莊市在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中積極采用新材料、新設備、高科技產品:應用性能好、效率高的新型轉輪,出力可提高3%~10%;應用高科技改善電磁性能的發電機,通風條件改觀,出力得以提高;應用計算機監控技術,提高機組自動化水平。使水電站的技術裝備得到有效提升,電力系統運行可靠性和安全性提高,事故率大為減少,設備使用壽命延長,水電企業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3 抓住機遇,大力推進“十二五”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新跨越
3.1指導思想
“十二五”時期,石家莊市要充分發揮水電清潔可再生能源的優勢,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農村水電,完善農村水電增值稅政策,積極推進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和生態改善。
3.2任務和目標
“十二五”期間,石家莊市平山縣和晉州市列入全國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縣,規劃新建電源工程7處,新增裝機11285kW,新增年發電量5100萬kW·h;技改水電站2處,技改電源裝機4800kW。通過水電新農村電氣化建設,“十二五”期末,電氣化建設縣農村通電率及戶通電率均達到100%,農村人均、戶均年用電量增長20%以上,水電供電區供電比例達到50%以上。提高高新科技應用,新電站建設基本實現“無人值班、少人值守”,做到安全、節能、高效;加快老、舊電站更新改造,對以前由于設計不合理、工藝落后、能效較差水輪機組進行技改,提高自動化水平及水能資源利用率。到“十二五”末,解決11個村4152戶的缺電及5個村1721戶6607人代燃料問題。
3.3主要措施
(1)更加注重創建良好的發展環境。進一步研究農村水電的審批、稅收、信貸、電價、上網等問題,為農村水電健康穩定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加大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規范許可制度,簡化建設手續,降低前期工作費用支出,加強與環保部門的溝通聯系,推進農村水能資源開發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出臺稅收優惠、提高上網電價等方面政策,優化投資環境,切實保護地方和群眾利益。
(2)更加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妥善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開發農村水電,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制度,實行有利于生態保護的調度方式,促進水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監管體制和生態補償機制,確保按規定下泄生態流量,維護河流健康生命。
(3)更加注重農民受益。引導和鼓勵農民以土地、林地等資源補償入股、投資投勞入股、小額貸款入股等方式參與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切實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在移民和淹沒損失補償中,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及時、足額補償;在電站建設中,盡量吸納農村勞動力,為農村居民提供就業機會;在以電代燃區域提高農村水電供電質量和比重,在用電方面爭取讓農民享受優惠電價。
(4)更加注重技術進步。大力推廣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加快老舊電站技術改造,提高水能資源利用率和農村水電技術水平。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大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素質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嚴格實行水電站運行人員持證上崗和資格年審制度,有計劃、有步驟地積極開展以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為重點的行業培訓工作,提高農村水電職工的技術能力和管理水平,加快農村水電技術現代化步伐。優化電氣化建設項目選擇,與小水電代燃料和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項目相協調,推進農村水電健康有序發展。
(5)更加注重建設資金的落實。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要堅持地方投入為主、中央補助為輔的原則。在積極爭取中央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投入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導地方和社會資金投入,鼓勵、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入股方式參與農村水電建設,多元化、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步伐。
作者簡介
王曉艷(1975.4-),女,工程師,工作單位石家莊市水電及農村電氣化發展處。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