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他就開始了一種低碳實踐,與別人不同的是,他是在以企業的方式做公益,以公益的方式實現低碳夢想。他是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發電公司董事長李京陸。
李京陸的低碳實踐是:在沙漠中種植沙柳進行沙漠治理——用成熟的沙柳進行生物質發電,吸收二氧化碳——減排二氧化碳——再通過用于螺旋澡制用,捕捉二氧化碳,實現了三碳經濟,每年的減排量可達10億噸,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類。
但是,由于我們國家沒有真正參與到CDM(碳減排)游戲規則的制定中,所以在碳交易中暴露出了許多問題。
問題一,碳交易是誘餌還是餡餅?
李京陸在和德國的3C公司談碳交易時,由于他的項目所具有多重意義,價格定得很高。但是簽訂協議以后,對方沒有動作,本來應該投資開始開發這個項目。但是他們沒有花這個錢。更可笑的是,過了一段時間,德國電視臺,專門到中國采訪,并說‘你們這個電廠德國人投資了一大筆錢,建成了你們這個電廠。’實際情況是,李京陸和德國3C是簽了協議,但是他們沒有給一分錢。但是全世界最大保險公司——德國安聯保險公司,已經在網上推出了綠色保險,只要花33歐元買這個保險,就等于在中國投資電廠。這意味著這個商品已經開始銷售,而中方一點都不知道。
經過交涉,德國3C寫了一封道歉信。但是之后,他們開始變得無理、拖延,提一些苛刻要求,然后他開始耗我們,按照我們國家的規定,國家一旦批準了以后,買家輕易不能換。我們國家對他們很好,結果他們拿著這個規定死耗我們,耗到最后,09年,他們認為這個事情沒有什么意義,再做很難,給我們寫了一個終止函就結束了,給我們造成很大損失。
問題二,哥本哈根是意料之中是意料之外?
回想剛剛結束的哥本哈根會議,竟然發生了那么多不可思議的故事,有的讓人好笑,也有的讓人深思。發達國家在碳減排的態度,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哥本哈根的結果到底是意料之中,還是意料之外?難道承擔社會責任對他們來說有這么難嗎?
李京陸提到的一個比喻很什值得我們深思:發大水了,一個富人拿了一塊金子上了樹,而一個窮人則只拿了一個饅頭上樹,大水遲遲不退,最后金子換不來饅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