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大會余音猶在,房地產低碳競爭硝煙已起。有統計顯示,全球50%的資源是用來進行建筑的,60%的木材資源最后也到了建筑上面,50%的水資源也用于建筑的用水。面臨不斷減少的土地資源和日漸拉高的建筑成本,“低碳”不再是一種時髦,而是突破未來發展瓶頸的新希望。
低碳建筑推廣起步難
針對建筑節能形勢比較嚴峻,現在提出建筑節能要達到50%、60%的標準,國家建筑節能委員會專家王其坤等嘉賓指出,真正實用有效的技術還比較少,每年,新的建筑還在大幅度建設中,大部分依然不是節能的建筑。
開發商代表北京one銷售經理趙鑫還透露,盡管一些開發商的建筑設計中已經有了不少節能的設計,包括恒溫恒濕等,但是由于今年的冬天是近幾十年最冷的,現在這些“節能社區”的供暖壓力非常大,為了保證溫度依然在燒煤,有一些家里也在開空調,能源的消耗還是很大。
在實際應用中,太陽能和地源熱泵等節能技術的投入也出現了設備成本過高,實際效果不佳的問題,京漢地產品牌營銷總監趙四海指出,節能技術是一個好東西,但如果技術不成熟,會產生大量的研發的浪費,一些機構為了部門的利益和地方的利益要指標、要政策,會造成市場競爭的不公平與資源的浪費,國家對于節能是支持的,但是一定要科學、謹慎。
以務實的態度逐步推廣
與會嘉賓透露,綠色低碳建筑在北京地產界五六年前就有人在提,但到目前,一些節能技術、產品由于成本過高,依然只是停留在實驗室的實驗品,這類問題阻礙著建筑節能的進一步推進,應該以務實的態度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華潤紅山世家項目經理馬赟指出,多數節能減排的先進技術在公建中效果的可控性會更強一些,對于住宅業而言,此類技術成本與可控性會略差,公建先行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會更好一些。他表示,相對于公建而言,住宅產業中推廣行為節能,開發商可以在成本合適的前提下,對具體的聲光環境、空氣、供暖等環境進行一定的改善,但是要更強調對居住者日常行為的引導,教育,使用中人的因素對住宅的低碳效果影響更大。
趙四海認為,應該在全社會推行良好的節能習慣教育,他透露,現在學校教育中已經在推行很多此類的教育,如隨手關電源,洗臉水沖廁所、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減少室內空調使用等等,這些細節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是切實可行的。從細微之處,從基礎做好,養成一個節能的習慣,雖然事情很小,意義會比喊口號大。
■ 聲音
孟睿:綠色節能是高成本的投入,招商地產比較成功的經驗就是對舊樓體的改造,我們在深圳的總部大樓改造自30年前的老廠房,現在成為了全國示范的綠色建筑典范,其中確實有一些比較現實的問題,如其中大量綠色技術的應用,一些投入比重蓋還要高,不過從長遠來看,這些技術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是非??捎^的,短期內或許會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綠色低碳的起步必然會有一個先投入的過程,我們要看長遠的價值。
王其坤:建筑節能應該從使用不可再生的化學能源轉向可再生能源,這一點是大家的共識,如何推廣方面,國家已經走出了一條從單個項目示范,到區域示范、城市示范的過程,現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覆蓋面進一步提高。此舉說明,在節能建筑的問題上,盡管技術和成本上面臨較多的難題,但是對現有技術推廣上的創新或發展卻是大有可為的。
馬赟:低碳建筑一方面是開發商前期的投入,但更多的投入應該放在業主行為的習慣與規范的養成上,如生態垃圾處理系統可以讓他自覺地進行垃圾的分類,某一些垃圾可以回收,有一些可以自己處理掉。行為的節能可以擴散到整個的社會,會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在《新京報》近日舉行的低碳建筑論壇上,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面對現實,低碳建筑的推廣面臨多重阻力,以務實的態度逐步推廣是比較切實可行的操作思路。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