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xicheji.com-天天日天天舔,亚洲成年av免费看,99久热这里有精品免费,亚洲经典精品,97无码超碰中文字幕,成人AV中文字幕,亚洲风情在线观看,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低碳經濟兩大困境:污染肆虐與能源制約

2013-07-12 09:45:44 《經濟》雜志   作者: 劉夷  

“低碳經濟”的概念由英國最先提出,隨后迅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關注。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十八大報告的主流,“低碳”、“綠色”等概念也在各項文件中被頻頻提起。在第十六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首次發布了由其主持編寫的《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2012)》(以下簡稱《報告》)。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如何?遇到了哪些阻力?帶著這些問題,《經濟》記者對《報告》主編、國際低碳經濟研究所所長趙忠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萌進行了采訪。

霧霾不散,人心難安

清晨習慣性查閱“空氣質量指數”,腦海中重復著“PM2.5”、“重度污染”、“不健康”、“危險”等字眼,想象著指針與“有毒”標準不斷拉近的距離——在霧霾重災區生活的人們每天就這樣心驚肉跳地出門。有網友調侃:“專家說預防禽流感要多開窗通風,專家又說空氣重度污染不宜開窗,請問我到底開不開窗?”

PM2.5污染從哪里來?李萌告訴記者:“中國PM2.5污染物成分十分復雜。主要包括工業生產、燃煤、機動車尾氣等排放的一次污染物及其在空氣中經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粒子。”李萌對國家污染治理措施也表示了肯定:“國家在治理PM2.5污染現象中采取的現行措施力度應該說還是比較大。相關的法律法規在逐步建立健全,日趨完善,正在修訂中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取消了大氣污染事故罰款上限,將促使企業承擔應有的社會責任。《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和《‘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提出了主要污染物的最高排放指標。另外,環保部已在擬定《環境空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試行)》。其中力度最大的,當屬2013年3月1日起開始執行的大氣污染物限排政策。”

既然已經采取強有力措施,為何民眾還未見到明顯效果?李萌從三個方面為記者分析了污染治理遇到的阻力及應對方針:“首先,地方保護主義和不正確的政績觀導致治理困難重重。李克強總理6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十條措施,加大違法行為處罰力度,構建對各省(區、市)的大氣環境整治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等,相信這方面的阻力將越來越小。其次,日常污染不會消失。日常生活中炒菜、燒烤、抽煙、放煙花等都在釋放PM2.5,其阻力短期內不會消失。最后,PM2.5治理任務也存在客觀困難。一是其形成機理尚未完全清楚,加大了治理難度;二是我國環保欠賬較多,資金缺口大;三是產業結構正在優化調整,對煤炭依賴嚴重等。這個問題的解決不可能一蹴而就,那種畢其功于一役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PM2.5顆粒物粒徑小、比表面積大,易于富集空氣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健康影響巨大。在我國今年年初的霧霾天氣中,很多城市甚至一度出現了口罩、板藍根熱銷脫銷的情況。李萌認為,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重視,需要對民眾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她建議首先要加強科普,讓民眾全面客觀地認識PM2.5的本質,不夸大、不漠視有關PM2.5致病性的統計數據。其次,要避免用“三級、五級污染”之類公眾不理解的詞匯發布敏感信息。另外,媒體要負起責任,用較形象的方式對PM2.5污染的成因、危害及防護措施進行解釋。第三,要多渠道、及時地公布真實數據,使公眾心理脫敏。

“PM2.5不是什么新出現的事物,只是對空氣中漂浮的顆粒物大小的一種劃分,恐慌源自對未知的恐懼。相信公眾隨著認知的提升,會正確對待PM2.5問題的。”李萌告訴記者。

除此之外,李萌認為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度對于污染治理也是極其重要的。對此我國做得還很不足,李萌建議:“第一,除了政府逐步增加監測站點的數量,可以允許商業檢測、民間環保組織獨立檢測、公眾自發檢測多方參與作為補充,擴大監測點的覆蓋面;第二,依據PM2.5監測數據向公眾提供更貼心的空氣質量服務,如指導出行方式、改變鍛煉場所和形式、推薦防護方法等,讓公眾切實感受到PM2.5的治理與自己的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第三,暢通公眾為PM2.5治理獻言獻策的渠道;第四,加強科普,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切實減少污染排放。”

霧霾不散,人心難安。對于PM2.5我們要做的不應該是恐慌,而是努力參與到污染治理之中,早日為大家、為集體爭取到干凈的空氣。

技術不革,能源不新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造成霧霾的污染物有增無減。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高達72%,高投入、高污染的傳統經濟發展方式要轉型困難重重。在《報告》中,趙忠秀稱“中國的能源稟賦決定了未來節能減排的艱巨性。”

節能減排出路為何?趙忠秀總結道:“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基礎上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發展核電,加快發展天然氣,同時因地制宜發展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逐步降低化石能源比例,是實現節能減排的重要措施。在優化能源結構的同時,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建立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目標分解落實機制,跟蹤監測各地區能源消費總量和高耗能行業用電量等指標,力爭實現能源消費絕對量的減少。”

新能源由于其污染少、儲量大等優勢,成為各國發展的一大重心,新能源產業也一直被寄予厚望。但趙忠秀告訴記者:“在中國,由于種種原因,新能源短時期內難堪大任。最大的阻力在于中國一次能源需求量巨大,2012年已達到36.2億噸標準煤。國家確定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目標需求達到15%,要實現此目標就意味著中國屆時需要大約7億噸標準煤的替代能源,這個規模也是非常大的。我國各種替代能源(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等)在供應總量上要達到這個規模任務非常艱巨。另外,各種替代能源在供應和需求的地理分布上也存在巨大差距。比如西部的光伏發電要傳輸到東部用戶在技術上和經濟可行性上也存在障礙,中國至少在30年以內還是要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因此大力提高能效、發展清潔煤技術是節能減排、治理環境的重點。”

由于近日美國與歐洲的“雙反”調查,歐美市場大幅萎縮,而我國新能源產業對國際市場有極強的依賴性,核心技術也依賴國外,一直存在“兩頭在外”的問題,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產能過剩的現象。另一方面,新能源產業在應用技術上遭遇瓶頸,生產出來的新能源無法投入實際應用,造成大量資源浪費。

中央與地方政府采取大量措施為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從各方面對其進行補貼。但是政府的投入重心并不在技術創新上,而是使新能源企業維持了其“代加工廠”的角色。我國企業僅賺取微薄的加工費,依賴地方政府財政補貼,難以取得實質進展,長此以往還會拖垮財政。

最后,趙忠秀總結道:“我國新能源產業建設與發展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彌補新增能源需求的部分缺口,但它是能源轉換的發展方向。我們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克服散亂的現象,在小規模、局部化應用方面形成穩定的供需協調機制,實現新能源電力分布式上網。加強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的協調,擴大國內應用范圍。同時,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實現技術創新,改變目前依然遵循傳統國際分工格局的被動局面,使新能源產業真正成為新興戰略支柱產業。”

我國低碳經濟發展任重道遠,因為前方的幾座大山異常牢固,非歷久能見效,非調控可撼動。污染肆虐,積重難返;能源制約,屢革不新。發展低碳經濟不僅需要國家制定政策、強力執行,也需要公眾放下恐慌、踴躍投入到污染治理之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低碳經濟,困境,污染,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