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石油瀝青期貨將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交易。市場人士普遍認為,作為原油的下游相關品種,瀝青期貨的誕生還將承擔為原油期貨探路的重任。瀝青期貨在交易、結算、交割、風控及規則設計方面與原油期貨具有相似之處,其上市也將為日后原油期貨的上市起到先導作用,為國內石油價格市場化推進和我國能源期貨市場石油序列期貨品種的推出積累經驗。
目前,紐約商品交易所WTI和倫敦洲際交易所的布倫特原油期貨是世界原油價格的風向標,但是北美和歐洲都已度過石油消費高峰期,近幾年消費總量呈現持續下降的態勢,對全球能源市場的影響力已大不如前。與之相對,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期,經濟發展仍呈現出資源依賴型特征,石油天然氣需求剛性增長的狀態仍將持續。如果我國能夠成功建立原油期貨市場,必能更準確地反應我國原油供求關系,并能在獲得定價權等方面大有裨益。
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國家能源局前局長張國寶撰文稱,雖然中國已經是國際石油市場的重要凈進口國,但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力依然很弱,創造一個穩定、透明、合理的世界石油市場符合中國的經濟利益。如能建設中國的原油期貨市場,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基準期貨價格,完善石油市場體系,用市場優化油氣資源配置,有利于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張國寶認為,要建設原油期貨市場,我國一方面要順應市場發展趨勢不斷完善國內的石油流通體制和價格體系,建設一個石油來源多樣化、參與主體多元化、石油價格市場化的石油產業體系;另一方面要配套相關的市場準入、外匯、稅收和海關政策,吸引國際投資者的參與,建設一個國際化的原油期貨市場。
另外,除原油期貨市場外,未來LNG期貨市場我國或能夠有所作為。中國能源網分析師冉澤認為在頁巖氣等非常規天然氣開采取得“革命性”進展之前,隨著作為治理霧霾有力抓手的“氣化中國”的逐步推進,我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恐將繼續提高(今年對外依存度或將達到30%)。一方面我國新的天然氣進口管道正在建設或計劃建設中,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不斷擴容新建管線、中緬天然氣管道已開通、中俄天然氣管道建設計劃2018年開始送氣;另一方面,我國東部沿海LNG接收站也在迅速建設之中。隨著LNG接收站逐步投入使用,其進口量也勢必將大幅增加,而LNG期貨市場的建立有助于緩解或扭轉我國在LNG貿易市場的被動局面。
目前,作為世界最大LNG進口國的日本正在著力建設LNG期貨市場。該期貨市場將力爭于2014年啟動交易,若得以實現將成為全球首個LNG期貨市場。雖然我國也有建立東亞天然氣交易市場的意愿,但是終端氣價與進口氣價倒掛、區域分割、管網設施不完善、國內價格機制扭曲等不利因素都成為阻礙中國建立天然氣期貨市場、參與東亞天然氣定價機制建設的不利因素。不過我國也有一些優勢,除了LNG進口量逐年大幅增加外,由于我國也是天然氣生產國,具有一定的議價能力,因此如果交易市場在中國,LNG價格有可能回歸理性,從而拉低甚至消除LNG進口的“亞洲溢價”。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