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核電技術飛躍,強勢拿下阿聯酋200億美元大單;美國時隔20年重啟核電項目;中國核電目標不斷調高……2010年之初,核電成為了世界能源最為矚目的焦點
整個2009年,有關“中國即將提高核電比例至5%(7000萬千瓦)”的消息便不斷傳出。而最新的消息是,在目前正處于草案修改階段的《新興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中,核電的發展目標或將再次提高:至2020年,核電發展目標將調整為8600萬千瓦。
在各方推動下,核電也開始進入全面爆發的“崛起”元年。核電設備市場的“蛋糕”迅速膨脹,核電設備商喜上眉梢的同時,也面臨批量供貨能力的挑戰。如何能在搶奪市場和保證質量上實現雙贏,將考驗每一家試圖“掘金”核電設備市場的廠商。
“中國速度”
毫無疑問,中國核電建設步伐有越走越快的趨勢,在核電產業發展上,“中國速度”再一次讓世界咂舌。
日前,全國能源工作會議的信息顯示,在浙江三門之后,山東海陽和廣東臺山核電項目相繼開工建設。截至2009年底,中國已核準10個核電項目28臺機組,其中在建規模2192萬千瓦20臺機組,核電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比上年增長74.9%,按照每千瓦機組造價1.2萬元計算,在建規模的直接投資在2600億元以上。
光大證券[26.60 0.34%]研究員袁瑤解釋:“核電站建設開工期需要5年,因為一個核電站開工后的前兩年是做土木工程、訂設備并安裝,第三年裝電纜和其他電子設備。要完成國家制定的2020年減排目標,確實是需要在2015年前開工一大批核電站。”
在了解目前國內的核電站選址后,袁瑤計算過,國內大約有20多個地點會作為核電站的選址,而一個地址至少要有4個機組也就是400萬千瓦才算是經濟性的組合。所以,2020年前國內要有至少8000萬千瓦的裝機量。
由此可以看出,未來5年,我國核電產業將進入全面快速發展階段。
“實際上,即便中國核能比例提升到5%以上,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原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干事錢積惠對記者稱,“世界平均水平為16%。法國已經達到80%以上,發達國家的平均比例為25%。”
實際上,中國的核電建設正在加速。目前,國內擁有核電牌照的僅有3家企業: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廣東核電集團公司和中國電力[1.85 0.00%]投資集團。
記者從中廣核了解到,作為國內3家擁有核電牌照的企業之一,中廣核已經建成大亞灣核電站和嶺澳核電站一期2個項目,在建項目還包括嶺澳二期項目、遼寧紅沿河項目、福建寧德項目、廣東陽江項目、廣東臺山項目等6個,另有廣西防城港、湖北咸寧等4個新項目正在開展前期準備工作。
在錢積惠教授看來,中國應大力提高核電的比例,而要達到世界平均水平(16%),中國至少還要上馬近百個核電項目。
這就意味著一個規模龐大的核電投資計劃。錢積惠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大亞灣核電站有兩個百萬級的機組,總投資約為250億元。按照100個項目來算,未來,中國的核電投資將達到2.5萬億元。
“核電產業將帶動一大批企業發展。”據錢積惠介紹,目前在核電投資中,占比最大的是設備采購這一塊。
中廣核方面也對記者表示:“核電項目帶動的產業鏈較長,拉動效應較大,這必將給裝備制造業帶來發展的機會。按照國家要求,我們對每一個核電項目的國產化,都有相關安排和比率。”
6000億大單
帶動投資和調整結構是國家發展核電的主要著眼點之一。中國經濟還在企穩回升之際,重大投資項目對于穩定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盡管各家研究機構對未來核電市場容量的估算各有差異,但初步估算,2008年全國核電站總計投資額達到500多億元,約有7個機組開工;而2009年開工的核電站投資額約有2245億元,其中包括紅沿河、陽江、寧德、三門、山東海陽、廣東臺山等8個項目,“按照這個速度,每年國內會新建1000萬千瓦,這樣到了2015年估計總計會新建4000萬~500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投資額估計至少6000億元以上。”
大批核電站在2015年前的開工,將會持續帶動核電設備的需求。
“進入核電設備制造業并不像風電那么簡單,核電的門檻很高。”3月4日,天相投顧電力設備分析師孔令樺告訴記者,首先是技術門檻很高;其次是在國內擁有話語權的,僅有中核集團、中廣核和國核技。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經進入到核電設備領域的上市公司多達十幾家,包括東方電氣[46.07 3.64%]、上海電氣[10.02 1.42%]、哈電集團、中核科技[23.68 -0.50%]、海陸重工[46.72 1.61%]、南風股份[51.50 -2.46%]、湘電股份[24.22 1.00%]等。
“目前國內僅有3家公司具備制造核電主設備的能力。”孔令樺告訴記者,3家企業分別是哈動力、東方電氣和上海電氣。
“盡管涉及核電裝備的企業還有中國一重[5.59 3.90%]以及中國二重等公司,但是他們基本上是以生產鍛鑄鍛件為主”。 在采訪中,東方電氣核電事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對外,二代半核島設備(為主設備的一塊,還包括常規島)占市場50%,常規島中的汽輪發電機占市場的60%比例。”東方電氣核電事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據其介紹,2009年,東方電氣集團核電訂單已經占集團訂貨總量的22%。目前的訂單已經排到2013年底交貨。
“應該說到2020年之前,還有幾十個核電站要上,起碼有上萬億元的投資,中國未來將大上核電,對裝備制造業是一個挑戰,因為我們畢竟在一個很短的時間內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而且核電設備來不得一點問題。”對于公司接下來的一大發展重點,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斯澤夫態度很鄭重。
而從中直接受惠的地方經濟也早已對核電項目暗中布局。以山東為例,據記者了解,山東省政府已經于近日下發文件,要求以海陽、榮成核電項目建設為契機,加快實施大型先進壓水堆和高溫氣冷堆重大科技工程,加快建設兩個核電設備制造業基地,并為此制定了到2012年全省核電裝備制造業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的宏偉規劃。
除了沿海省份在積極經營核電經濟外,位于華中地區的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分別申報的咸寧大畈核電項目、益陽桃花江項目以及彭澤核電,正在等待國家的核準。
核電門檻
對很多民營企業來說,核電這塊大蛋糕同樣是一個不容錯過的機會。
浙江三方控制閥門股份公司便是其中之一。2009年11月,浙江三方拿到了中廣核的一個訂單,主要是向中廣核提供一種叫“常規島電站輔機”的產品,作用是“在原子反應堆把核能轉為熱能后,常規島電站能把熱能變成機械能”。
“這次是由政府組織的,當時參與的有近百家民企。”浙江三方公司核電質保負責人葉水蘭向記者透露,大部分企業都只是提供一些外圍的配套產品。“我們主要是提供一些閥門產品,總額也就是幾千萬元,這僅是整個核電設備中很小的一部分”。
“在這些民企中,擁有核電產品許可證的只有我們一家。”葉水蘭頗為自豪。而據其介紹,整個浙江省,擁有核電產品生產許可資質的也僅有兩家。
2005年12月29日,在從國家核安全局拿到“民用核承壓設備設計、制造資格許可證”后,浙江三方獲得了進入核電市場的“通行證”,開始了與中廣核等多家國內外的核電制造商的合作。
“民企中還沒有一家擁有整機制造商資格。”前述東方電氣人士說,在核電產業這塊大蛋糕里,民企目前還只能扮演一個小角色,“大部分是零部件的供應”。
一個核電站包括各種系統300余個,需要大大小小的零配件數萬套,正是由于核電產業鏈很長,像浙江三方這樣的民營企業,才獲得了參與其中的機會。
“目前,民企很難從核電裝備中獲得大的訂單。”前述東方電氣人士介紹。相比于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哈電集團以及中國一重、中國二重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在這一塊還差得遠”。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隋永濱介紹,在核電裝備的國內采購中,民企獲得的份額應該能達到10%。
“資質”是門檻之一。“生產核電產品需要經過國家核安全局監管。”錢積惠表示,出于對核電產品安全性的考慮,國家相關部門對此監控比較嚴格。
“除了資質外,更重要的是核電產品對技術水平、資金要求很高。”上述東方電氣人士稱。“并不是說民企想研究就能研究的,一般民企沒有能力承擔這些研發成本。”隋永濱告訴記者,“包括主機和核島的9大關鍵設備的技術,目前都由國有企業擁有。”
在隋永濱看來,“民企的突破口,主要還是在泵閥、電線電纜、密封件上。”
鈾礦瓶頸
然而,與核電產業快速發展、核電設施規模不斷擴大不相稱的是,我國核原料資源非常匱乏。目前,我國每年鈾礦產量為750~850噸,如果要實現既定規劃目標,初步預計,未來10年,我國80%的核原料將依靠進口。
而鈾礦的貿易嚴格受IAEA的監控,從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進口鈾礦需要涉及政治、軍事等更加復雜的國際關系。因此,中國核電發展的路上,必須面對的是資源的瓶頸。
核電原料價格因素必須考慮。物以稀為貴,應對氣候變化,全球各國都可能積極發展核電,如果對燃料需求增長過快,必然影響國際價格。
全球鈾資源過于集中,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加拿大、哈薩克斯坦等國家,每年產量約為4萬噸,僅能夠滿足全球核電機組發電需求量的三分之二。全球核燃料的供需存在結構失衡,主要的消費國如美國、日本、法國、韓國與德國等,并不是主要原料生產國。這一種狀況可能會引起原料供應的不穩定與價格的波動。
具有巨大能源消費潛力的中國和印度,目前的人均能源需求還很低,而且兩國的鈾儲備都很小。如果這兩個國家啟動加快發展核電計劃,對世界核原料的供需格局必將產生較大的影響。
2004年,國際鈾價開始上漲,在2007年5月一度沖破每磅125美元,3年時間上漲了約12倍。盡管近期國際鈾價已經大大回落,但全球主要鈾礦生產商已經壟斷市場,隨著未來國際潛在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價格上漲的趨勢不會改變。
因此,出于核原料是產業短板的考慮,國內相關企業未雨綢繆,加快了對核原料的開發和布局。除并購澳大利亞鈾礦案例外,國內企業足跡早已踏遍納米比亞、尼日利亞、蒙古、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加拿大等世界主產鈾國家和地區。就連最大鈾礦進口國的日本也驚呼,在全球鈾市場上,處處遭遇來自中國的阻擊。
隨著各國對鈾資源的需求不斷強烈,未來中國或將在世界范圍內遭到各國的鈾阻撓。因此,業內人士表示,優先布局合理的鈾資源,對中國核電發展至關重要。
核電繁榮背后:尷尬的國產化之路
文/本刊記者 蘇奮勇
前不久,法國阿爾斯通公司主管核電的高級副總裁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法國在核電領域的優勢,為本公司造勢;同時一向低調的美國西屋電氣公司也將媒體宣傳加入公司發展計劃。業內專家指出,“這是為爭奪市場大蛋糕在做準備”。同時,據記者了解,對中國核電市場感興趣的還有俄羅斯、德國、加拿大等國家。
顯然,中國政府有關加快發展核電市場的政策刺激著這些國際核電巨頭的腎上腺,巨大的中國核電市場散發的“磁場”吸引了各方淘金者。一時間,中國核電市場成了世界核電巨頭的博弈場。
繁榮:不斷飆升的項目建設
“去買點中國與核有關的企業股票吧!”阿海琺集團內部人士半開玩笑地對記者說。
不久前正式宣布中標中國核電站建設的法國阿海琺集團,是中國核電站建設資格最老的合作伙伴之一。但他們現在需要面對一個新的形勢——按照中國“十一五”規劃,到2020年前,我國的核電設備國產化率需達到70%以上。
這讓阿海琺多了一些壓力。
“核電站設備國產化一個關鍵就是省錢。” 中國核工業一位資深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他們研究的是國外企業技術轉讓的可靠性以及國產設備的可靠性。
據推算,在國家核電發展規劃下,國產核電設備將迎來6000億元的大市場。
“從目前看,6000億元的建設投資將有70%~80%的份額屬于中國企業,算下來,這市場將近4500億元左右。” 中國核學會秘書長傅滿昌透露,“今后國產設備難以進入核電站的狀況將會在國家規劃下得到大大的改觀。”
據了解,近期已有中國企業生產的重要核電原件出口韓國。
“核電建設的巨大市場將帶動我們的核電裝備制造業,隨后核電裝備出口也是未來的規劃之一。” 傅滿昌表示。
據悉,在國內核電站建設的采購大單中,目前只有符合資格認證的企業才能參與。
江蘇一位核設備生產企業的高管告訴記者,“如果用國產設備,或是用合資的設備,價格可能比購買進口設備價格便宜近40%。”據了解,有些進口元器件的價格是國產元器件價格的數倍。
“核電站的建設成本將直接影響核電站的發電成本,如何降低成本,使國家的核電發展規劃得以實施,這是我們業界必需考慮的。”前述核工業資深人士說。
阿海琺人士也認同這種觀點,在他看來,核電站最初發電的成本非常驚人。如果能在前期降低成本,將大幅降低核電的價格。
據了解,核電站的成本主要來自于前期投入的建設成本,而核原料的價格僅是發電成本的十分之一。如果將前期投入計入成本,核電站最初的發電成本將遠遠高于火電價格,這也是導致核電項目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
按照法國的核電站建設規劃,在貸款額占總投入的42%的情況下,核電站建設初期每年的負債是年收入的1.8倍,這同時導致電價成本非常高。“只有在運行20年后,核電站電價才會顯示出優越性。”上述人士透露,“此時的電價才會降到0.3元。”
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的核電站建設將有70%~80%的費用需向社會融資。
目前,如果算進建設成本,中國新建的核電站發電成本將處于極高的水平,預計是目前火電價格的兩倍。
現象:設備企業大舉進軍
有了政策護航,核電相關產業在投資者眼中也卸去了昔日的神秘面紗,成為理想的“淘金”樂園。盡管國內核電站的核島設備和常規島設備主要還是上海電氣、東方電氣和哈爾濱電氣三大集團占絕對優勢,但核電產業的確定性前景令投資者難擋誘惑,以各種方式爭相“分羹”。
2009年,華東數控[40.28 0.22%]與德國希斯莊明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威海華東重工有限公司,生產核電發電設備的大型零部件等,就此加快向核電設備制造領域戰略轉型。深南電2009年12月28日公布,公司擬出資3.48億元參與組建江西彭澤核電項目公司。
今年2月新上市的新股中國一重和二重重裝[10.14 7.19%]也帶有濃重的核電概念,業務均涉及核電鍛件改造項目及進口核電設備替代等業務。
在企業聞風而動的同時,政府也在力推設備產業的快速發展。國資委有關人士介紹,在核電設備和產品制造領域,我國組建了世界首家AP1000鋼制安全殼和模塊生產廠;組建鋯業公司,成立核級鋯材研發和檢測中心,將徹底改變現階段我國核級鋯材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
技術方面,我國現在采用的二代核電技術已比較成熟,從美國引進的三代核電技術(AP1000)比二代技術安全性更高,目前在做依托項目。專家認為,通過對三代核電技術的引進,將完善核電產業鏈,提升國內核電設備商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有關專家表示,出于對核電廠安全運營考慮,國產核電設備還是需要在設備質量和穩定性上下功夫,這一點需要國內核電設備商在大力擴張產能時要特別注意理性和扎實。我國核電設備相關上市公司將長期受益于核電建設進程,如盾安環境[21.49 3.17%]、煙臺冰輪[19.97 0.45%]以及哈空調[21.04 0.33%],此外,具有中核集團背景并在核閥門領域具有絕對優勢的中核科技也將明顯受益。
日信證券研究員祖廣平表示,蘭太實業[10.38 1.86%]生產快中子反應堆必需的冷卻劑核級鈉,擁有很高的技術壁壘優勢;方大炭素[9.02 1.46%]產品可用于目前廣泛運行的石墨反應堆中;東方鋯業[23.55 0.04%]的鋯產品作為核燃料包殼材料,在所有反應堆中不可缺少。
隨著中國核電建設漸漸駛入快車道,核電“國產化情結”變得越來越強烈。有媒體報道稱,有關部門提出,希望在未來三四年新的核電機組建成之后,核電國產化程度能從50%提高到70%以上;更有心急的觀點稱,中國將力爭在“十二五”期間使國內核電設備平均國產化率達到75%以上。這些說法給人們一種感覺:國產化已是囊中之物。然而,有一個事實卻被有意無意忽略了:我國目前的設計、制造水平與愿景之間距離。
尷尬:關鍵技術“空心化”嚴重
數據或許更直觀一些。據統計,目前建成和在建的870萬千瓦核電機組中有720萬千瓦分別從法國、加拿大和俄羅斯進口,而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的核電站只有秦山一期30萬千瓦和秦山二期兩臺60萬千瓦核電機組。
面對這樣的尷尬,國務院核電領導小組專家組成員曾文星表示,我國的核電在施工和運行方面已經能夠基本自主化,但設計和制造方面距離國際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自主化要以自主設計和自主采購為核心,堅持自主運行,帶動設備制造的自主化。設計是龍頭,沒有自主設計,設備制造國產化無疑是一句空話,這是核電國產化的第一道檻。另外一道檻則來自于制造業本身。
與國外核電設備企業裝備能力和水平相比,我國制造企業仍有差距。另外,核電裝備制造的標準遠比其他機械更為嚴格。中國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在管理水平上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尤其是企業核安全意識不太強。我國核電的發展路線是輕水壓水堆,技術接近第三代。2002年,哈爾濱汽輪機公司生產出秦山二核1號65萬千瓦汽輪機組,這是目前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最大的核電站,而國際上先進的一般都達到百萬千瓦級,美國GE公司的ABWR型出力達到135萬千瓦。中國是世界上第八個能出口核電站的國家,而摘取這一榮譽的不過是出口到巴基斯坦的在2000年6月投產的30萬千瓦核電站。
我國取得生產核電設備許可的企業數量不少,基本上是國有企業,如一重、二重、哈爾濱電氣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集團等,然而這些企業的核電設備訂單卻不多,來了任務就做,沒有就不做。作為核電設備買家的核電投資公司對國產化的不積極態度也讓設備生產廠家無奈。這些用戶對國產設備信任度不夠,國內生產的設備出點問題就嚷嚷不停,國外的進口設備有問題認為理所應當,很少考慮性價比,更傾向于從國外進口。這成為核電設備國產化路上的“絆腳石”。
未來核電市場之廣闊愈加反襯出中國核電設備制造業眼下生存狀態之窘迫,國內核電設備制造企業如何趕上核電的發展態勢成為我國核電大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
前景:技術升級引發的國產化巨大挑戰
核電設備的國產化是一個必然的大方向,但是,國內的設備制造商能否在短時間內制造出符合標準的設備是一個問題。
對此,傅滿昌表示,中國企業完全有能力生產出符合標準和規定的元器件。
同時,一位外資核電企業人士向記者解釋:“中國企業生產的設備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存在問題,這就是中國很多核電站過去習慣采用進口設備的原因之一。”
在這位人士看來,要大規模發展核電,設備國產化是必然的趨勢,但他認為不能盲目地國產化。
中國核電的決策層似乎也意識到這一問題,有國資背景的核電生產企業正在全力加速進入這一行業。
技術轉讓的安全性,也讓決策層大傷腦筋。
2006年末,美國西屋聯合體正式中標中國第三代核電站建設。隨后,中國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與美國西屋聯合體在北京簽署了第三代核電技術轉讓及核島設備采購合同。將從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引進四臺AP1000機組,轉讓的技術包括AP1000主泵技術、AP1000爆破閥技術、安全殼技術、壓力容器、蒸汽發生器、一體化封頭技術,以及運行管理等核心技術。
本來排除在外的阿海琺大受刺激。據外界報道,有中國官員向阿海琺表示,不會完全把阿海琺排除在中國核電“大躍進”進程之外。
果然,在2007年11月法國總統薩科齊訪華之際,阿海琺獲得了價值80億歐元的民用核能領域合作協議。數額之巨大也是全球民用核能市場上史無前例的。
此時此刻,中國核電規劃再次進入“試驗田”的階段,即讓西屋AP1000技術、法國EPR技術和秦山核電站的第三代核電技術暫時同臺競技,以觀后效。
據了解,阿海琺與廣東核電集團的具體商務合同還在談判之中。
就在核電領域還在為第三代核電技術討論的時候,第四代自主研發的核電技術已經被中國的科研人員寫進日程表,“2035年左右。”資深核電專家王乃彥說。
而在三代技術下的核電設備還遠遠沒有達到70%國產化的前提下,即將到來的第四代核電技術時代中國核電設備國產化的路又該怎么走?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