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則是戰術
眼下提起新能源汽車,用一個詞――尷尬,最能恰如其分的形容其現狀。一方面是全世界的大勢所趨和各大廠商的重金投入,另一方面是終端市場的死水微瀾,但即便是處于目前這種尷尬的境地,沒有一家主流廠家,敢于在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有所吝嗇。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硬仗。放棄現在,就意著放棄未來。
背景:不堪重負的地球
去年年底上映的災難大片《2012》,讓很多人抑郁和糾結,曾經遙不可及的世界末日,伴隨一顆行星的影響,加之全球氣候的逐漸惡化,海嘯、火山等遙不可及的災難變得如此清晰可見。巧合的是,緊接著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的為期十天的全球氣候峰會,讓人們意識到電影中所描繪的災難場景并非天方夜譚。哥本哈根會議的目的就是為了達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協議。會議上討論的結果對全球汽車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和意義,因為汽車減排是一項重要的研討課題。
據悉,全世界的汽車保有量以每年3000萬輛的速度增長,預測到2010年全球汽車數量將增至10億輛。有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的汽車保有量將突破1.3億輛,并呈快速遞增趨勢。可見,隨著全球汽車工業的發展,全球汽車保有量不斷增加,汽車尾氣排放的碳氫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等污染物越來越嚴重,成為了污染大氣的罪魁禍首,治理汽車尾氣是減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目前,治理汽車尾氣的最根本和最終的途徑是改變汽車的動力排放系統。即新能源汽車將成為未來汽車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我們必須開始向汽車“新動力”發起沖刺和挑戰。
廠家:不愿輸在起跑線上
眼下,從國際汽車巨頭,到國內自主品牌,可以說沒有哪一家企業敢于對新能源汽車的投入無動于衷。但在該領域的過渡期,佼佼者當屬豐田,這家日本汽車制造商早在1997年8月就向市場投放了混合動力的柯斯達車型,是年12月,普銳斯面市,之后凱美瑞、雷克薩斯等系列車型相繼進入銷售市場。到2009年8月時,其混合動力汽車的銷量累計超過200萬輛(確數為201.69萬輛),為全球最大的混合動力汽車銷售商。其后,日產、本田、戴姆勒等跨國汽車公司也紛紛拿出了其在電動汽車方面的代表作品。
作為做電池起家的比亞迪,自然也不會放棄新能源這塊自身擁有先天優勢的領域,甚至他們將其視為趕超國外主流汽車品牌的跳板。2008年12月15日,比亞迪推出了其F3 DM雙模電動車,在市場層面它被冠以“全球第一款上市的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電動車”,比亞迪向市場傳遞的信號具有誘惑性,諸多廠家也紛紛試水電動汽車。2008年4月,長城在北京車展展出了其Kulla電動車。2008年11月,吉利汽車在廣州車展上展出了熊貓電動車。2009年2月,奇瑞的S18電動車下線。近日,比亞迪汽車在深圳召開F3DM低碳版上市發布會,宣布全球首款不依賴專業充電站的雙模電動車針對個人用戶出售。
市場:怎奈叫好不叫座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誰敢斷言中國電動車時代到來的具體時間表,其瓶頸在哪里?
“其實在電動車領域,我們的技術和跨國企業的技術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都在探索,重點就是電池技術突破與成本降低”,在采訪中,比亞迪研發部門一技術人員點明了癥結。據了解,現在鋰離子充電電池的成本至少占到電動汽車的一半,而普通電動汽車的成本就為一般汽車的4~5倍。“按照目前鋰電池的市場價格,1瓦時5元,按(一輛電動車)行駛100公里2小時,需要60千瓦時計算,僅電池的成本就在30萬元。降低成本的難度可想而知”,一家從事電池制造業的人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我也知道新能源汽車理念好,我也關心環境,但是每當看到價格,也由不得打退堂鼓”,一位消費者坦言,“怎么算怎么不合適,除非是真正的既支持環保,又有錢的人,要不然還不如燒油便宜!”其實,這位消費者說的沒錯,最早在中國國內上市的豐田普銳斯售價近30萬元,通用的君越混合動力版也超過20萬元,本田思域混合動力版約26萬元,而比亞迪的電動車也要16萬元……另外,薄弱的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也讓廠商和消費者的心里沒有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需要企業、消費者和社會一體共同發展,舉個簡單的例子,消費者買了新能源車,到哪去充電?你說年內能建幾座或者十幾座充電站,但消費者看的不是愿景啊!”一位經銷商道出了心中的疑問。
政策:雖未出臺已傳風聲
據報道,一項名為《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的產業政策即將在近期出臺。《規劃》包括兩個極為重要的內容:即確定新能源車基礎設施建設方式以及對普通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給予補貼。一直以來,這兩方面都是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兩大瓶頸。如果鼓勵政策出臺,無疑會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向前推進一大步。
早在2008年年底,科技部就提出了“十城千輛”計劃,按照計劃將通過連續3年對國內10個以上有條件的大城市,進行千輛新能源汽車的試驗,并形成新能源供應設施的規模市場,使我國到2010年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規模達到1萬輛。
同年,國家發改委一項名為“新能源汽車與技術的調研”在全國展開,旨在對中國車企的新能源汽車研發現狀進行摸底。“如今,就是在這個調研結果的基礎上,形成新能源汽車的鼓勵政策”,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草案已出,但最終出臺還要協調許多部門的利益關系”。
無論怎樣,業界已經看到了政策指明的方向。雖然只是“風聲”,但原來一直持抵抗或觀望情緒的電網機構,也在政策懸而未出的背景下,開始頻頻出擊――國家電網要在全國首批27個城市開建充電站。按照電力部門規劃,今年西安也將首批在城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各建一個電動汽車充電站。同時將在居民小區、超市、公用停車場試點建設202個充電樁。4個充電站分別位于高新區、曲江新區、朱宏路、棗園區域范圍內。首批202個充電樁主要設置在西安的居民小區、超市、公用停車場內。預計今年年底全部建成。
新能源汽車的“破冰之旅”離我們還有多遠,或許2010年能夠給出答案。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