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發現不僅可以給人類帶來取之不盡的新能源,也給世界帶來了毀滅性的武器。隨之而來的核安全問題已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重視。
核安全是指采取措施確保核設施和核材料的安全,防止和應對核材料的偷竊、蓄意破壞、未經授權的獲取、非法販運等惡意行為,以及防范恐怖分子及非國家行為者獲取核材料、破壞核設施等。
除了用于武器開發外,許多國家為滿足能源需求,加大了對核能的和平利用力度。1954年世界上第一座核電站在蘇聯問世后,一些國家相繼開始建造核電站。目前,全球有數百座核電站在運行。如何確保核電站的安全一直是人們關注的問題。1986年烏克蘭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給國際社會帶來很大沖擊。
核廢料的處理也是國際上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核電站的放射性廢棄物在數千年內都具有危害性,如不妥善貯藏和管理,會破壞生態環境,給人類帶來災難。
近年來,隨著核能、核技術的廣泛應用,核材料安全風險上升,核恐怖主義的潛在威脅也引起關注。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統計,從1993年到2008年的15年間,核材料被偷盜、遺失達1500起。核材料走私活動也日益增多。如果恐怖分子獲得核武器或核材料,并發動核恐怖襲擊,將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美國總統奧巴馬曾表示,美國面臨的首要威脅不再是國家之間的核戰爭,而是核恐怖主義與核擴散。因此,確保核武器和核材料的安全、減少核擴散,也是國際社會的當務之急。
國際社會在核安全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達成了《核材料實物保護公約》及其修訂案、《制止核恐怖主義行為國際公約》等法律文件,國際原子能機構制定了核安全計劃,聯合國安理會也通過了第1540號和1887號等決議,要求各國采取措施,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材料落入非國家行為者之手。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