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個內陸核電站——湖南桃花江核電站開工建設方案已上報給國家發改委、國家安監局等相關主管部門,預計9月底可獲批,中核集團湖南桃花江核電公司總經理鄭硯國4月7日向《財經》記者表示。
桃花江核電站項目于2006年5月正式啟動,系為中國首批內陸核電項目之一。在“內陸核電超大型自然通風冷卻塔設計與供貨合同”簽約儀式結束后,鄭硯國向記者表示桃花江項目將于10月開工建設,單臺裝機容量將達125萬千瓦,并計劃于2015年4月投入商業運營。
據《財經》記者了解,桃花江核電項目共規劃建設4臺裝機容量為125萬千瓦的AP1000核電機組,一期工程共建設2臺機組,第一臺機組將于今年10月開工,第二臺機組開工時間初定于2011年8月。
核能是目前唯一能夠替代煤電的大型基礎能源,可有效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根據國家《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05—2020年)》,未來15年,中國將以每年平均2至4座核電站的速度加速開發核電能源。
鄭硯國對《財經》記者表示,與世界上其它核電發達國家不同,中國業已投入運行的核電站全部都是沿海建設。“在全球已投入運行的核電機組中,內陸濱河、濱湖核電機組已占總數50%以上,如法國,其70%能源為核電,核電機組的70%又都在內陸。”
鄭硯國說,中國核電項目的沿海布局已基本完成,隨著內陸城市對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長和節能減排壓力不斷增大,發展內陸核電已成必然趨勢。目前,中國的內陸核電項目才剛剛起步,湖南、湖北、江西成為首批試點城市。
中核集團核電部主任陳樺告訴《財經》記者,每個百萬千瓦容量以上的核電機組,其投資總額約為140億元,建設周期一般在5年左右,其中,設備投資占總投資額一半以上。
“目前,內陸核電站設備的國產化程度還不高,如設計、設備、安全分析、運行、檢修等各個環節均處在爬坡階段,這是發展內陸核電的一大挑戰。”陳樺說。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