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其血液里殘存的一點“東芝DNA”都有可能被清洗,屆時東芝將沒有日企血統,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企業
曾被中國企業奉為圭皋的日本企業東芝,已經嚴重資不抵債,正在想著法子拆解自身,把值錢的“器官”典當出去,以換回現金,茍延殘喘續命。這個成立于1875年,“致力于為人類和地球的明天而努力奮斗”的“百年老店”,已從內部開始土崩瓦解,沒有了“明天”。
被核電業務毀掉的未來
曾把生活電器業務做得風生水起的東芝,是較早面向“明天”進行產業升級和轉型的日本企業,在發展方向上,東芝把“寶”押給核電。
面對資源緊缺的日本市場,發展核電,確實是一個具有錦繡前程的前瞻性戰略。核電具有技術含量高、使用范圍廣、“清潔、穩定、高效”的特點,如果經營得當,確實可以把東芝帶入一個發展的新階段。但發展核電,需要技術含量,這并非一般企業做得了的,東芝希望借此實現業務的差異化。
但人算不如天算。偏偏在東芝發展過程中,這個被相當看好的業務板塊,成為廢掉東芝武功的罪魁禍首,將其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將東芝核電美夢震得粉身碎骨。東芝所屬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電站三座反應堆爐底被燒穿,造成嚴重的核泄漏事故,至今核廢料都沒地方存放。據有關機構預估,要處理好福島核輻射,不僅時間長,大概需要半個世紀,且花費大,需要大量資金。據2016年12月日本經濟產業省估算,需要費用21.5萬億日元(約1.3萬億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大概是日本一年稅收的一半。但目前的東芝顯然已經失去了這種賠償能力,其全部市值已經不足100億美元——而這個市值的企業在中國股市比比皆是,而且東芝已連年身陷虧損泥淖無法自拔,即便東芝全部變賣自身,也無力彌補這個窟隆。且鑒于日本經濟狀況,即使舉全國之力,在應對福島核福射上,都是泥濘難行。
一次天災將東芝這個巨頭徹底擊倒。
當然,造成東芝核電轟然倒塌的,除了天災,還有人禍。人為經營不善,讓東芝核電業務雪上加霜。2006年1月,東芝出價54億美元從英國核燃料公司(BNFL)收購美國核電技術企業西屋公司(WEC)——這樁買賣當年英國核燃料公司只花了13億美元。后來事實證明,這是東芝歷史上一樁徹頭徹尾的“冤大頭生意”。據專業人士評估,這樁生意其實完全可以對折搞定,也就是說東芝多花費了20多億美元。這樁買賣造成東芝61億美元的巨額虧損。為彌補巨大財務漏洞,東芝不得不通過財務作假來填補虧空。這也造成了東芝陷入前所未有的財務信任危機。
有意思的是,東芝并沒有從中汲取教訓,反而讓這種事情再三上演。2016年,東芝子公司西屋以2.29億美元并購美國核電工程企業芝加歌橋梁鋼鐵公司。事后有關機構評估稱,該公司估值為0,因為根據美國法律和實際情況,其業務根本無法開工拓展。
本來是一塊很有前途的業務,現在卻成了東芝的“敗家板塊”,不僅掏空了東芝以前多年的積累,也把東芝未來全部賠了進去,致使東芝“前途渺茫、翻身無望”。
被中國品牌分食了的家電和IT
在3C領域,東芝曾是一面迎風飄揚的旗幟,其彩電、筆記本、閃存等業務,是質量過硬、技術領先、品牌強大的代名詞。但現在,東芝3C板塊,倒的倒、拆的拆、賣的賣,一片狼藉,屬于自己的,寥寥無幾,且變賣仍屬于“現在進行時”。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瓜分東芝的饕餮盛宴中,當仁不讓的主角,竟是曾經對東芝頂禮膜拜的中國企業。
其實,中國企業對東芝的蠶食鯨吞早就開始了。
2010年7月,東芝與 TCL集團 共同組建“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市場銷售東芝品牌彩電,東芝出資2550萬元,占51%股份,TCL出資2450萬元,占49%股份,東芝面向中國市場的電視機生產交由TCL代工。2014年5月,惠州TCL電器銷售有限公司以0元人民幣取得了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21%股權,即TCL持股比例升至70%;2016年4月,東芝品牌電視在中國市場的開發、生產和銷售全權授予TCL集團,“東芝視頻產品(中國)有限公司”被TCL集團子公司全盤收購,至此,東芝彩電實際上已經徹底退出中國,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東芝彩電只剩下一個牌子。
另一家中國電器巨頭——創維,瓜分了東芝其他電器產品和市場。2015年9月,創維集團與日本東芝株式會社正式對外宣布,創維旗下的白電產業公司創維電器與東芝旗下生活電器公司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TLSC)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白電產品(冰箱、洗衣機、吸塵器)展開長期戰略合作,合作內容包括國內外市場銷售、產品開發、供應鏈及精益制造領域等全方位合作。創維助力東芝品牌的冰箱、洗衣機產品重返中國市場,并接盤東芝在廣東南海的工廠。創維憑借與東芝合作,快速進軍日本冰箱、洗衣機市場,并以日本市場為基點,輻射整個東南亞區域,實現創維電器在亞洲市場的快速成長,加速創維國際化進程。
這種瓜分隨后愈演愈烈。2016年3月,中國大型家電企業 美的集團 和東芝對外宣布“聯姻”:美的集團將以大約537億日元(折合4.7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東芝家電業務即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TLSC)80.1%的股權,而東芝只保留19.9%的股權。美的獲得東芝全球市場和品牌40年的使用權。
作為東芝重組后最后一塊王牌業務的閃存也沒有逃脫被“賣身”的窘境。為續命,東芝不得不計劃出售閃存業務,以換取資金。東芝閃存業務在全球排行第二,僅次于三星,上一財年給東芝帶來1.58萬億日元(約960億元人民幣)收入。拆分時間定于2017年3月31日,屆時東芝將出售19.9%的股份。據悉,目前包含臺灣鴻海在內,約5家企業有意參與競標。而郭臺銘的鴻海傳出欲掌控經營權,取得其過半股權的消息。如此一來,東芝的3C業務,已經被其他企業完全吞食,東芝自己在其中要么出局,要么被邊緣化。
醫療業務被佳能趁火打劫
在東芝拆解過程中,中國企業是當仁不讓的大贏家,但日本企業也忙著趁火打劫。
作為東芝三大業務板塊之一的東芝醫療設備部門,也沒有逃脫被出售的命運。
不過相比生活電器板塊,東芝醫療設備部門的買主為日本企業保留了一點顏面。日本企業佳能以6655億日元(約合59億美元)的總價收購了東芝醫療設備部門。如果該筆交易順利完成,截至3月31日,將給東芝本財年內帶來約5900億日元的利潤,緩解東芝資金上的燃眉之急,并改善東芝財務狀況。
目前,留在東芝板塊里,保存的較完好一點,并能為東芝賺錢的,主要就是電梯業務了。但電梯業務畢竟市場容量有限,難以支撐起東芝整體業務,更不用說東芝借此可以重塑昔日輝煌。
市場的殘酷無情,在東芝被四分五裂、不斷蠶食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現在的東芝,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在商場上叱咤風云的東芝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其血液里殘存的一點“東芝DNA”都有可能被清洗,屆時東芝將沒有日企血統,而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企業。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