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湖北省地質環(huán)境總站獲悉,該站已畫出“武漢城市圈大型巖溶熱儲分布圖”,今后,人們“按圖索驥”,更容易找到溫泉。
牛俊強和武漢城市圈大型巖溶熱儲分布圖(彭一葦攝)
湖北現(xiàn)有的溫泉呈點狀分布,共有53處,咸寧、羅田、英山、應城等地的溫泉最為著名。這些地方的溫泉往往已經(jīng)露出地表,因此很早就被人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成為熱門的旅游景點。但除此之外,想再找一處新溫泉很難。
“地下的情況非常復雜,沒有較準確的指引,鉆探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湖北省地質局地下水資源評價與開發(fā)保護研究中心、地下水環(huán)境創(chuàng)新工作室負責人牛俊強說。
2017年起,牛俊強團隊從武漢城市圈入手,開始重點研究湖北省巖溶熱儲地熱資源。他們發(fā)現(xiàn),巖溶熱儲型是湖北溫泉的重要類型,即地下熱水賦存于深部巖溶地層的空隙中,且在巖層中不斷地徑流、侵蝕形成空洞,一般每深入地下100米,地熱水水溫就上升2℃-3℃,這些空洞便成為天然的“熱水瓶”。湖北地下水豐富,巖溶地層分布也極為廣泛,從理論上來說,在湖北很多地方鉆探兩三千米,即可打出50℃到60℃左右的溫熱水。
如果能查明地下水的流向、以及地下水與巖溶地層之間的聯(lián)系,那么尋找新的溫泉就容易多了。牛俊強團隊將地下水流系統(tǒng)理論應用于深部巖溶地熱系統(tǒng)中,通過查閱分析前人地熱地質檔案、測定地下水同位素等手段,逐步摸清了武漢城市圈的大型巖溶熱儲分布。
記者看到,在分布圖上,各地的巖溶熱儲類型、埋藏深度以不同的顏色和線條標明。牛俊強介紹,根據(jù)分布圖,確定巖溶熱儲的大致位置,到現(xiàn)場進一步詳細勘查,找到溫泉資源的概率便大大提升。如在宜昌、神農(nóng)架等以前從未發(fā)現(xiàn)過溫泉的地方,打出了一些優(yōu)質熱水井,這是對研究成果的很好佐證。
據(jù)了解,牛俊強團隊正在申報項目,準備繼續(xù)畫出全省的“溫泉地圖”。牛俊強表示,探明巖溶熱儲分布不僅方便找溫泉,還可以將地熱資源用于溫泉康養(yǎng)、旅游開發(fā)、城市集中供暖等,促進各地城鄉(xiāng)發(fā)展和綠色生態(tài)文明建設。他說,“根據(jù)初步推斷,我省大部分城市周邊,都有巖溶熱儲分布。”
武漢城市圈
武漢城市圈(Wuhan Metropolitan Area),又稱武漢“1+8”城市圈,是指以中國中部最大城市武漢為圓心,覆蓋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天門、潛江等周邊8個大中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群,武漢為中心城市,黃石為副中心城市。
武漢城市圈的建設,涉及工業(yè)、交通、教育、金融、旅游等諸多領域。面積不到湖北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是中國中部最大的城市組團之一。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