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發展機遇下,光伏巨頭們的一舉一動頗受矚目。
《科創板日報》記者獨家獲悉,2021年兩會期間,國內光伏龍巨頭隆基股份就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發展向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局、工業和信息化部、住建部、財政部提交了建議提案,具體包括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給予差異化電價補貼、進一步完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和鼓勵各省市開展BIPV試點城市建設。
無獨有偶,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今年兩會也對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的規范化、標準化發展提出了建議。
據業內介紹,我國建筑碳排放量占總碳排放量的1/3以上,而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面積約20億平方米。對于碳排放“大戶”建筑行業,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正成為打造綠色建筑的解決方案。
兩會龍頭齊發聲推動BIPV發展
近年來,世界主要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發展規劃和政策,促進“零碳建筑”的發展。
例如,歐盟成員國《建筑能效2010指令》中要求,成員國2020年12月31日起,所有新建建筑近零能耗;2018年12月31日起,政府使用或者擁有的新建建筑均為近零能耗。而美國一些地區的政策制定更加激進,賓夕法尼亞州蘭開斯特縣凈零能耗居住建筑相關條例2018年生效,要求每平方英尺新建房屋必須安裝2W光伏系統,如果不想在房子上安裝光伏,則可繳納1.4美元/平方英尺的費用來替代光伏安裝。
當下,國內光伏行業也已進入到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規模化應用時代。隨著光伏技術的進步、成本的快速下降,技術、標準等相關政策和規范的完善,光伏與終端用能之間互動性、嵌入式的發展將催生出更加多樣化的需求。
在業內看來,BIPV作為未來光伏場景化應用發展的最佳路線之一,對于實現建筑“凈零排放”、實現“負碳建筑”,具有重要示范和推廣意義。
《科創板日報》記者今日獲悉,今年兩會光伏巨頭隆基股份已就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發展提交了建議提案。
首先,隆基股份建議將BIPV等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和完善BIPV產品的引導、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BIPV技術的研究、開發、示范、推廣和宣傳,建議加大BIPV政策支持力度,在新建筑規劃中或在既有建筑改擴建過程中,強制采用BIPV產品,強制要求新建或改擴建建筑必須實現一定比例的能源自給。
其次,相對于地面電站或分布式電站多年的補貼發展,BIPV仍屬于新興市場,隆基股份建議在產業發展初期需要政府出臺補貼政策進行扶持。
據悉,現行補貼政策主要有兩類:一是分布式光伏發電度電補貼,隨著國家分布式光伏度電補貼政策的到期,2021年起分布式光伏發電將不再享有國家補貼;二是國家對于滿足綠色建筑要求的建筑業主給予相應的星級綠建補貼,在2012年4月,住建部和財政部《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指出,獎勵標準為:二星級綠色建筑45元/平方米,三星級綠色建筑80元/平方米。綠色生態城區給予資金定額補助5000萬元。
現已有超過20個省市發布了BIPV相關政策。北京、廣州等多個城市紛紛出臺支持政策,BIPV也契合碳中和的相關政策要求,未來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不過,目前來看,政策支持層面難以滿足BIPV產品當前市場的投資回報需求。以京津地區為例,采用可代替彩鋼瓦的BIPV光伏屋頂功率密度可達150W/㎡,年發電量約為180度/㎡,可實現發電收益約180元/㎡(以北京市商業電價1元/度),靜態回收期約7-8年,雖已接近當前市場投資回報年限臨界點,但仍然與當前市場投資回報需求相距較大,亟需政府扶持推廣。
就這一點隆基股份提出了三大建議,包括:采用差異化電價補貼政策。對于新建或改造建筑使用BIPV產品,以5年為限,第一年補貼0.5元,以后每年遞減0.1元,直至5年后BIPV可無補貼運行;同時優化補貼資金發放及報審機制;
建議地方政府出臺地方補貼支持。地方政府可根據地方資源狀況出臺地方補貼政策。可參考《北京市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北京市財政局北京市住房與城鄉建設委員會關于進一步支持光伏發電系統推廣應用的通知》:支持高端應用,全部實現BIPV的項目,補貼標準為每千瓦時0.4元(含稅);
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建議銀行加大貸款力度,并降低利率水平,提高項目服務效率;
此外,隆基股份建議進一步完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包括:建議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會同質監、安監等部門,在BIPV相關企業配合下輸出標準圖集,并根據圖集情況,完善BIPV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建議國家能源局授權或組織成立相應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研究制定出臺BIPV光伏系統及設備規范、標準及體系,規范BIPV光伏產品的市場準入;并明確和建立相關監管主體和職能,促進市場的安全健康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晶科能源CEO陳康平在兩會期間也曾建言,加快編制標準體系,覆蓋設計、建設、驗收全流程。
另外,隆基股份還建議鼓勵各省市開展BIPV試點城市建設,重點在民生、工商業、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機構等領域發展光伏應用,加強政策支持,加快光伏發電系統與建筑、基礎設施等城市要素融合發展,新建區域、新建建筑優先應用光伏建筑一體化,通過大力推廣光伏發電建筑一體化應用推動城市轉型,帶動相關產業優化升級。
除了光伏巨頭,兩會期間全國工商聯提出的多份針對碳中和、碳達峰的建議中,也包括了推動光伏建筑一體化發展。
產業鏈發力BIPV,風口已來?
除了政策建言,對于BIPV,產業布局和市場關注度也漸深。
3月5日至今,A股森特股份接連走出3個漲停板。此前隆基股份公告稱,擬以協議轉讓方式,斥16.35億元現金收購前者27.25%股份,成為后其第二大股東。
森特股份成立于2001年,主營業務為節能新型建材,并提供相關工程設計和售后服務,目前是業內領先的建筑金屬圍護系統一體化服務商,其主要產品包括金屬復合幕墻板、金屬屋墻面單層板及隔吸聲屏障板,其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建筑、公共建筑及交通工程領域。該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1.99億元,同期歸母凈利潤為1.40億元。
隆基股份在公告中稱,此次收購有助于促進雙方業務融合,充分發揮森特股份在建筑屋頂設計、維護上的優勢,同時結合隆基股份在BIPV產品制造上的優勢, 雙方共同開拓大型公共建筑市場的業務發展。有助于公司擴大分布式市場范圍, 拓展光伏產品的應用場景。
在業內看來,此次投資將為隆基股份對BIPV的布局再添助力,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產業龍頭發力BIPV,或將預示著產業發展元年正在到來。
早前在談到2021年光伏行業趨勢時,有龍頭企業內部人士就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談到, BIPV技術(光伏建筑一體化)因其經濟性、使用壽命長等優勢日漸受到市場關注,2021年或將成為光伏BIPV發展元年。
長江證券近日研究指出,隆基在BIPV建設方面的定位主要基于建筑材料,雖早期市場亦有BIPV的相關產品,但由于彼時成本相對較高并未實現廣泛推廣。隨著組件制造成本長期趨勢向下,BIPV產品在經濟性和美觀程度等方面考慮均逐步受到市場認可,有望打開國內藍海市場。
所謂BIPV,即將太陽能發電(光伏)產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術,字面理解就是讓建筑自己發電,將光伏電池與建材直接結合成構件,如墻磚、瓦片、幕墻等。
作為分布式光伏的新熱點,不同于傳統的BAPV(Building Attached PV,光伏系統附著在建筑上),BIPV的落腳點在于建材而不是組件,具體可分為兩大類:光伏方陣與建筑的結合;光伏方陣與建筑的集成。如光電瓦屋頂、光電幕墻和光電采光頂等。
據了解,特斯拉在2019年10月推出BIPV新產品Solar Roof第三代。截至目前,中國眾多產業鏈巨頭已先行布局,隆基在今年8月發布首款BIPV產品“隆頂”,東方日升在江蘇金壇基地BIPV項目已并網并投入運營;漢能在2017年7月發布第一代BIPV產品漢瓦,均主要面向工商業屋頂。
權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居住建筑面積總量已超過600億平米,既有工業廠房面積也高達200億平米,BIPV的存量市場規模在萬億級別;此外我國建筑業每年竣工面積40億平方米左右,如果將5%的屋頂安裝光伏發電,就是接近20GW,超1000億的巨大市場。
“現在主要還是工商業屋頂做BIPV,后面應用場景會更加多元化,未來BIPV還可以應用到建筑幕墻發電,實現建筑光伏一體化。大型地面電站是受地域、土地等限制的,未來分布式是藍海和方向,以后大型地面電站、分布式光伏都會很多,”隆基股份內部人士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
光伏產投人士的觀點類似,“BIPV可以理解成是現在工商業屋頂后面的延展,在建筑物外墻幕墻實現發電,這就擴展了光伏的應用場景,是一個比較好的增長級,也是相對受認可的趨勢和風口。”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