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藍皮書2024》(以下簡稱《藍皮書》)近日發布。《藍皮書》由國家太陽能光熱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太陽能熱發電專業委員會、中關村新源太陽能熱利用技術服務中心聯合編制,經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專家委員會審核后發布。
《藍皮書》指出,2024年,中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取得顯著進展,裝機容量持續增長,技術應用日益廣泛,產業鏈企業穩步增加;國家和地方政府發布一系列政策,推動光熱發電技術和產業發展。
中國光熱發電年累計裝機容量
《藍皮書》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國建成光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838.2MW(兆瓦),在全球占比提升至10.6%。我國目前在建光熱發電項目34個,總裝機容量3300MW;規劃光熱發電項目37個,總裝機容量約4800MW。
我國光熱電站建設進度
據國家太陽能光熱聯盟統計,中國光熱發電累計裝機中,熔融鹽塔式(以下簡稱塔式)約占57.38%%、導熱油槽式(以下簡稱槽式)約占22.67%、熔融鹽線性菲涅爾式(以下簡稱線菲式)約占19.92%%、超臨界二氧化碳約占0.02%;全球光熱發電累計裝機中,塔式、槽式、線菲式分別約占21.63%、73.76%、4.61%。
中國和全球光熱發電累計裝機中的聚光形式
在產業鏈方面,《藍皮書》顯示,我國光熱發電產業鏈單位約44萬家。其中,國有企業約1.4萬家、民營企業約42.1萬家、外商投資企業約3000家、小微企業2.35萬家;擁有太陽能熱發電相關專利信息單位約1.68萬家。
在技術進展方面,《藍皮書》介紹光熱發電相關科技項目情況。2024年,全球首座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機組成功研制并投入運行,標志著中國在第四代光熱發電技術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在熔融鹽儲熱技術、高效聚光吸熱系統等方面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建成國內首個大開口槽熔鹽槽式集熱器試驗回路,全產業鏈各關鍵材料設備自主化亮點紛呈;電站運維技術持續提升,國家首批投運的8座光熱示范電站總發電量再創新高,同比增長6.71%。技術進步為光熱發電行業降本增效奠定基礎。
《藍皮書》主編、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志峰說,目前,光熱發電與光伏、風電等其他可再生能源結合日益緊密,形成多能互補的能源供應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隨著裝機規模日益增大,光熱發電獨有的清潔、穩定特性將逐步顯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陶文銓也表示,光熱發電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有效技術。近年來,光熱發電技術進步迅猛,成本下降較快,有望成為主力能源之一。
《藍皮書》包括8個章節和1個附錄,對太陽能熱發電技術原理和現階段功能定位,我國太陽能熱發電市場發展情況、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運行情況、產業發展情況、技術研發情況及技術經濟性等進行梳理分析,并介紹了太陽能熱發電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成果,提出了太陽能熱發電產業發展目標及政策建議等。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