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現有液態電池產品相比,固態電池在安全與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有望解決新能源汽車續航與安全兩大痛點,成為全球動力電池‘下半場’競爭的焦點之一。”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在2月15日召開的2025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年會暨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說,固態電池產業化仍需解決技術、工藝和成本的問題。從當前全球固態電池研發進展看,量產技術工藝有待成熟,2027年前后有望實現小批量生產。
圍繞“全固態電池材料創新與研發平臺升級”這一主題,與會者深入探討全固態電池創新突破及挑戰。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全固態電池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理事長歐陽明高在談到全固態電池技術路線時說,當前要聚焦以硫化物電解質為主體電解質匹配高鎳三元正極和硅碳負極的技術路線,以能量密度400瓦時/公斤、循環壽命1000次以上為性能目標,確保2027年實現轎車小批量裝車,2030年實現規模量產。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建立全行業共性基礎材料供應鏈。歐陽明高還介紹了其團隊在硫化物固態電解質、高鎳三元復合正極和硅碳復合負極的研發進展。
當前,正值全球人工智能技術快速迭代關鍵時期,大語言模型和“人工智能驅動的科學研究”(AI for Science)結合升級的研發平臺,成為全固態電池關鍵材料體系創新與構建的“加速器”。值得關注的是,歐陽明高院士團隊已聯合行業30余家企業,開展了全固態電池垂直領域大模型的研發與優化,構建全行業共享的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探索科研新范式,將最新的AI技術落地到全固態電池研發及產業化進程中。
“我們必須面對一系列技術挑戰。”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孫世剛介紹了固態電池領域面臨的關鍵技術挑戰以及相關創新研究。他說,材料科學方面,尋找合適的固體電解質是關鍵。理想狀態下的固體電解質需要具備高離子電導率、良好的化學穩定性及機械強度。界面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一環,固態電池中電極與電解質之間的界面接觸不良會導致電池內阻增加,影響電池的整體性能。此外,生產工藝復雜、成本高昂等問題也限制了其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王德平說,經過近幾年發展,全固態電池已突破關鍵技術,現正處于原型樣機階段。預計未來兩三年,能量密度達400瓦時/公斤的全固態電池有望實現小批量裝車應用。他建議,行業需加快制定標準,持續通過關鍵技術突破和跨領域工程技術攻關,保持我國動力電池領先地位。
深圳市比亞迪鋰電池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孫華軍認為,全球全固態電池發展迅速,材料創新、界面優化、安全性提升及成本控制是重點,應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推動技術進步。目前,比亞迪已開始啟動固態電池產業化的可行性驗證,涵蓋關鍵材料技術攻堅、電芯系統開發以及產線建設,計劃2027年左右啟動批量示范裝車應用,預計在2030年前后實現大規模量產。
責任編輯: 張磊